佛山功夫元素闪耀全运会,三百青少年“武”出精气神
更新时间:2025-11-25 10:23 浏览量:1
11月9日晚,广东奥体中心华灯璀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文体展演现场,佛山市黄飞鸿文武学校369名学子与鹅坡总校的学子联袂上演中华武术节目,以刚劲洒脱的功夫表演惊艳四座。拳术刚健如松,器械翻飞若舞,岭南文化在少年武者的拳脚间绽放出夺目光彩。平均年龄仅16岁的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在国家级体育盛会的舞台上,既展现了功夫传承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当代少年的责任担当。
鳌鱼腾空
习武少年合力展示视觉奇观
“拉鳌鱼需要非常大的劲,更需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参与表演的初三学生胡楷霖话语中朴实却坚定。在全运会开幕式《同心同缘》篇章中,来自黄飞鸿文武学校的20名习武少年牵引着巨型金色鳌鱼装置腾空而起,从观众席后方缓缓入场,这只融合岭南传统民俗特色与现代科技的装置灵动飘逸,瞬间点燃全场热情,成为当晚最受瞩目的环节之一,这条象征“独占鳌头”的吉祥图腾,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团队默契与韧性的极致考验。20名学子有着明确的分工。4人负责龙头,既要精准控制行进方向,又要承受装置最核心的重量,堪称整个队伍的“掌舵者”;12人组成龙身,需时刻保持绳索张力一致,避免在行进中缠绕打结;剩余4人坚守龙尾,需精准配合整体节奏,确保鳌鱼游动姿态流畅自然。
“一开始训练时,绳子回收太快,表面快速摩擦会把手掌磨得通红,严重时还会灼伤。”胡楷霖回忆,为了达到最佳表演效果,他们每天要进行长时间的专项训练,结束时往往已是深夜。由于鳌鱼装置体积庞大,入场通道狭窄,他们必须将装置放低,避免碰撞墙壁。而有风的天气里,鳌鱼腾空时的升力会突然增大,更增加了操作难度。但凭借着武术功底和反复排练形成的默契,这支队伍在无数次彩排中从未出现过失误。
选拔进入鳌鱼表演队,不仅要求扎实的武术功底,更看重团队意识与爱国情怀。“能代表佛山参与全运会开幕式表演,我特别激动。”胡楷霖说道。以前他总觉得佛山功夫是叶问、黄飞鸿那样的遥远传说,参与这次表演后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份文化的传承者。
萌宠“破圈”
吉祥物扮演者的灵动与坚守
开幕式上,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的灵动表现同样圈粉无数,而黄飞鸿文武学校的高一学子吉木沙子和武佳琪也参与了吉祥物的扮演。在一号窗口区与观众互动的彝族少年吉木沙子,用活泼的“摇摆走”动作收获了阵阵掌声。而在三号口靠近观众席区域的武佳琪,运动员入场时即兴发挥的“踩水”动作,被镜头捕捉后迅速走红网络,让他成为了全运会“新晋显眼包”。
鲜为人知的是,这份欢乐背后,是16斤重的吉祥物服装带来的重重考验。服装内部空间狭窄,视线仅有一条缝隙,只能勉强看清前方道路,所有的互动都要靠听觉和感觉判断。“穿上服装后,行走、转身都很不方便,没有武术功底根本驾驭不了。”吉木沙子说道。
武佳琪的“踩水”动作得益于临场发挥。“当时离水面特别近,看到运动员入场,一时兴起就做了那个动作,完全没想到会被大家看到并喜欢。”穿上吉祥物服装,平时内敛的武佳琪会变得更加活泼。除了踩水,他们还会即兴创作跳舞、跳高、转尾巴等动作,甚至每天都会研究新的互动方式,让吉祥物形象更加生动。
被问及是否有过想放弃的时刻,武佳琪坚定地回答:“从来没有,我习武已经5年了,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武术教会他的坚韧,让他在高强度训练中始终保持专注。
文武双修
少年武者成佛山功夫“活名片”
佛山市黄飞鸿文武学校是河南鹅坡武术学校的分校,创办于2012年,是佛山市唯一一所涵盖小学至高中的文武学校,这里实行个性化发展模式。每天清晨6点,校园里就响起了起床哨声,6:30—7:00是早训时间,跑步、基础武术动作练习开启一天的生活;7:00—7:30是早餐时间,之后7:30—15:30进行文化课学习;15:30—20:30是专项武术训练,充实而规律的作息,让“文武双修”的理念落到实处。
在武术教学中,学校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与方向。吉木沙子习武5年,擅长南拳,“南拳是南方的传统拳术,流传多年,刚劲有力,特别吸引我。”他希望日后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武佳琪接触武术4年,其中两年专注于咏春学习,“咏春出其不意,很有智慧”,他的梦想是出国弘扬佛山的武术文化,“想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而胡楷霖则以成为武术名家为目标,立志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追随偶像苏炳添的脚步,在武术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这些孩子在训练中展现的坚韧、团结和爱国情怀,正是武术精神的当代诠释。”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副校长张莹嫣表示,学校始终注重将武术精神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学子们在习武的同时,懂得坚守与担当。如今,这些少年已成为佛山功夫的“活名片”,他们不仅在全运会舞台绽放光彩,更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推广武术文化,让岭南功夫的魅力感染更多人。
从叶问、黄飞鸿到今天的少年武者,佛山功夫的传承从未中断。当鳌鱼腾空、萌宠起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完美融合。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武术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