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了!太极拳全球狂欢,五城同屏上演千年功夫盛宴
更新时间:2025-11-25 10:17 浏览量:2
北京时间11月23日,“国际太极拳日”申报成功纪念展演温县分会场活动在陈家沟博物馆前广场热闹非凡。我站在广场边,看着人群的涌动,心里很踏实。这里是太极拳的发源地,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场景,在这一天有了更特别的意味。
同一时间,江苏江阴、湖北武当山、河北邯郸、辽宁大连五地同步举行纪念展演。屏幕上的画面不停切换,陈家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把这里的气息推向远方。有人在现场,有人在镜头前,但那种连接是实在的。太极拳成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这句话在今天不只是一句口号,是能看见、能感到的真实。
我想着几年前的那次节点。太极拳在202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消息当时我也记得很清楚。到了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这是联合国系统首个以武术项目命名的国际日,意义不必讲太多,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一次全球范围的认可,是一种被看见的力量。
场面还是回到眼前。歌声悠扬,扇舞灵动;器械刚猛,水墨雅致;少年传承,名家风采。一台接一台的演出在温县分会场铺陈开来,节奏并不急,力量却一点点堆起来。通过直播观看的观众也在同一条线上,屏幕那头的感叹,和现场的起伏,合成了一种共同的呼吸。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与无限活力,在这样的串联里更集中地呈现出来。
我喜欢看扇舞,扇面开合的节奏有种干净的美。灵动,是素材里给出的词,我就沿着它去感受。它不是飘,它是有落点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抬臂,都在节拍里。悠扬的歌声做底,扇影在光里划过,一张一合,像一口气从胸腔里慢慢吐出来,再扎实地吸进去。
器械一出,气场就不一样。刚猛是直白的描述,也是最靠近我的感觉。那种硬朗不是为了冲撞,而是为了守住与打开。太极拳的器械在场上的每一次挥、每一段停,都是一个句点,一次换气。雅致的水墨在另一边铺开,墨色不急不缓地晕染,和刚猛形成对照。两种气质放在同一场里,不矛盾,反而更显出太极拳的层次。
少年上场时我总是会安静下来。传承这个词在他们的身上有具体的形状。脚下的步子,手里的节奏,不需要夸张,能看见认真。这种认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名家出场,风采自带分量。风采不是派头,而是自如,是把每一个动作做得清清楚楚,把气贴在身上,不散不乱。少年的传承与名家的风采一起出现,故事就完整了:有人继承,有人示范,互相映照。
我也会从“发源地”这个词往回看。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这句话放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更像是一份答卷。持续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系统推进太极拳技击研究,建立人才认定体系,举办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等精品赛事,这些工作在平时都是往前推的力量。创新打造焦作云端太极拳平台,促进太极拳运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高质量发展,太极拳文化的品牌辐射力持续攀升,这些词听起来像是规划,但今天我能看见它们如何落实——直播就是一个入口,线上线下就是一种互通。
把镜头再拉近一点,看到《水墨太极》节目的表演瞬间。水墨的雅致给太极拳加了一层温度。墨色的铺陈不是为装饰,它是在提醒太极拳本身的文化底色。写意,留白,起承转合,都在那一抹色里有了呼应。看着它慢慢展开,心里也会跟着慢下来,像把一个复杂的词拆开,逐字读。
温县是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区,更是我市推动太极拳事业发展的主阵地、主窗口。这个定位说得很清楚。近年来,温县锚定“两城三区”建设,从赛事经济、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积极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全面叫响太极文化品牌。让温县更有太极韵味、更具太极风采,成为知名的太极文化名城,这些目标感很强。站在广场边,我能感到这座县城在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持续推动、不断叠加。
我也会在脑子里把这一天和3月21日连在一起。国际太极拳日的设立,是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有人会说它是一个时间点,但对于练拳的人来说,它更像一条线。从今天到那一天,再往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以“国际太极拳日”的设立为契机,我市将继续加大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力度,推动“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擦亮“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品牌,让太极拳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把这些话落到实处,就是让每一次展演、每一场活动、每一次练习,都有更好的土壤。
五地同庆的画面给了我一个空间感。江苏江阴在海边的方向,湖北武当山在山的深处,河北邯郸、辽宁大连在不同的方位,温县在发源地的中心。不是为了列举,而是为了把这张图捋清。同步举行,是一种节奏上的统一,也是一种心意的统一。太极之花在世界各地绚丽绽放,这样的句子被反复提起,但它在今天更贴近真实,因为能看见它如何从一个广场、一个镜头,往外延展。
我会把目光再回到人身上。直播的观众在屏幕前,现场的观众在广场边,所有人的参与让这场纪念展演有了温度。太极拳的传播不是靠一个人的声音,而是靠身边人的坚持。有人在练,有人在有人在讲,有人在组织。每一个环节都在推动,它的力量不是一瞬间,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可感的。
“六进”活动、技击研究、人才认定体系,这些专业工作在外界看来可能不那么热闹,但它们是太极拳的根基。赛事的举办,像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这样的精品赛事,是展示的平台;“云端太极拳”平台,是连接的平台。平台和赛事构成了两个面,一个纵深挖掘,一个横向延伸。线上线下互动融合、高质量发展,是这两个面叠加之后的自然结果。
品牌的辐射力持续攀升,这个说法我喜欢。品牌不是一个标识,它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太极故里·山水焦作,这样的品牌在今天被再次擦亮。广场是一个点,镜头是一条线,五地同庆是一张面。点线面的叠加,让这一天有了更大的覆盖面。太极拳的文化价值不止在拳上,也在拳外,它被看见、被认可、被传播,这三件事今天落地了。
我也在想传承的具体样子。少年和名家同场出现,不是偶然的组合,它是一种结构。前辈在前,少年在后,前后之间不靠喊话,靠身手。传承不是一纸文件,它是在一招一式里,在每天的练习里,在一次次的上场里。今天的舞台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这种结构被更多人看见。
把视角拉回城市,我市始终以传承弘扬这一文化瑰宝为已任。这种承诺感是实在的。锚定“两城三区”建设,从赛事经济、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都是具体的路径。积极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全面叫响太极文化品牌,是目标;让温县更有太极韵味、更具太极风采,是结果。成为知名的太极文化名城,是愿景,也是在一步步靠近。
我也不回避那些大词。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这样的定位放在太极拳身上有它的贴合。太极拳历经400年的传承发展,已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全球习练人数有数亿之众,这些数字让我在广场边更能体会到一种连通感。今天的五地同庆,是把这种连通感用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陈家沟通过视频直播让世界看见“太极拳发源地”的魅力,这一点我反复看。发源地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把自己打开,让别人进来。把镜头伸出去,让观众走进来,这是发源地该有的姿态。让太极拳真正成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让太极之花在世界各地绚丽绽放,这是今天这场展演的方向,也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方向。
我在广场边又站了心里想的很简单。今天的热闹不只是热闹,是一次对过去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出发。从歌声到扇舞,从器械到水墨,从少年到名家,这些元素不是摆设,是实打实的表达。它们在这个场上连成了一条线,线的方向很清楚,指向一件事:让更多的人看见太极拳,理解太极拳,参与太极拳。
我也把时间线拉长去看。2020年的非遗名录,是一个节点;11月5日的会议决议,是一个节点;今天的五地同庆,也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在把太极拳往前推。接下来每年的3月21日,会把这条线延续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条线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站稳,出招,收招,再起。
离开广场的时候,我没有想要把今天成。我更愿意把它拆开,看清楚每一个部分如何运作。那些专业的词汇,那些现场的画面,那些被反复提到的目标,与每一个人的参与合在一起,才构成今天的完整。太极拳在新时代的光芒,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地面往上升起来的。
最后我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国际太极拳日的设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每年的春分之外,也在每一个练习的日常里发生。品牌要亮,场面要好更要有人把招式打得扎实,这才是走向世界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