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不是唯一,地方强校悄悄冒头,院士背后藏着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5-11-22 17:34 浏览量:1
2025年院士名单公布后,大家首先关注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仔细看数据却发现,一些不在传统名校行列的学校也培养出不少院士,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与光学领域实力突出,工程院中有多位院士毕业于这所学校,西北工业大学同样如此,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多半是在本校完成全部学业,没有转去其他学校。
这些学校不依靠综合排名,而是凭借手里的项目和实验室,国家提供资金和任务,他们就踏实做研究,不像有些学校忙着发论文、冲排名,他们更在意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很聪明,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自然容易取得成果。
在这些外籍院士里面,有四位曾经在中国读过硕士或博士,其中三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他们并不是为了镀金才来的,而是真正在这里学到了东西,之后又回到中国继续做贡献,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吸引外国学生,他们不只是来学中文,更是来学习技术和科研方法。
地方理工院校也开始抱团发力,南航、哈工大威海、燕山大学这些学校连续五年都有校友当选院士,它们共同特点是不贪多,就专注一两个方向持续钻研,导师团队保持稳定,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都在同一个课题组里,资源也向一线倾斜,不追求论文数量,只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医学类院校这次有些尴尬,临床医学领域只出了两位院士,一位来自协和,另一位来自上交医,材料、信息和能源这些方向却有很多人当选,这说明临床研究确实很难推进,经费不够充足,机制也没有跟上节奏,医生们忙着看病,没有时间去做科研,科研成果又不容易转化,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有17位中科院院士,本科是在90年代前的老工学院毕业的,比如大连理工和合肥工大这些学校,他们后来进入中科院继续深造,现在成了院士,这说明底子打得好,就算学校名气不大,只要科研积累足够深,也能取得成就。
外籍院士的来源国家在发生变化,来自美国的人数有所减少,而德国、日本、法国的学者逐渐增加,他们并非单纯追求头衔,而是因为与中科院研究所长期合作,认可这里能够踏实地开展工作,中国的科研平台如今比顶尖大学的声誉更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