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块“活化石”:顾可久的手迹里,藏着不忽悠的笔墨功夫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7 浏览量:2
各位头条的朋友们,今天咱们不看热闹,看门道。摊开一件古代官员的墨宝,比如顾可久的手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文物,值钱!”或者“海瑞的老师,肯定是个清官。”但今天,咱们把这些标签都先放一边。你就把它想象成一块儿“活化石”,咱们今天就是个“书法侦探”,一起看看这白纸黑字里,到底藏着哪些不忽悠人的真功夫。
你可能会问,看字就看字,还能看出花来?还真能。一个人的字,就像他的“肌肉记忆”和“审美签名”,笔怎么拿,力怎么用,结构怎么安排,都在无声地告诉你他的训练水平和艺术追求。顾可久这块“活化石”,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个时代高级知识分子写字的一种“标准动作”和“审美基调”。
这笔下去,可不是乱写的:说说“用笔”里的讲究
咱们先凑近了看他的每一根线条。你注意看,他的起笔和收笔,很少有那种毛毛糙糙、随意一划的痕迹。这就像练武术的起手式,是有章法的。这种章法,在书法上叫做“中锋行笔”。
什么意思呢?大白话说,就是毛笔的主毫(最核心的那几根毛)要尽力走在笔画的正中间,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是饱满、圆润、有立体感的,像一根绷紧的橡皮筋,充满了力量,这叫“骨力内含”。你对比一下用刷子刷墙,刷子斜着刮过去,颜色薄还开叉,那就是“偏锋”,显得单薄无力。顾可久的字里,这种“中锋”的力道感很强,说明他控笔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每一笔都不是滑过去的,而是“写”进去的。
再看笔画的转折处,比如一个“口”字的右上角,他是硬生生拐个直角,还是圆转地带过去?这里面的处理方式,直接暴露了他取法的对象。他的处理往往带有一种含蓄的顿挫,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在转弯前有个轻微的按压,像开车转弯前轻点一下刹车,调整好姿态再过去,这样写出来的转角不僵硬,有弹性。这种笔法,可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是经过了长期临摹古代大师法帖,融会贯通后形成的肌肉记忆。
字怎么摆,是个大学问:聊聊“结字”里的平衡术
单个的笔画是砖头,把砖头垒成房子,那就是“结字”,也就是字的结构。这块是真正见功力的地方。你看顾可久的字,初看可能觉得不算特别惊艳的帅,但非常耐看,而且整体感觉很协调。为什么?
秘诀就在于他处理好了“收”与“放”的关系。一个字里,有的笔画他会刻意收敛,写得很紧凑;有的笔画则大胆舒展开,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但无论怎么放,他都不会让这个字散了架,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不管动作多舒展,重心永远是稳的。这种结构方法,使得他的字站得稳,有正气,不歪不斜,但内部又充满了动态的平衡。
你还可以留意一下他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挤得像早高峰地铁,还是疏可跑马?顾可久的处理通常是疏密得当,呼吸感很好。这就像你家装修,家具摆放要留出过道,人才觉得舒服。字也是这样,合理的留白,能让整个作品的气脉贯通,看着不累,反而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种整体布局的能力,比写好单个字又难了一个层级。
墨色不只是黑色:品品“墨法”里的节奏感
咱们再退远一步,眯起眼睛看整篇手迹。你会发现,这些字迹的黑色,并不是死黑一片,而是有深浅、有浓淡、有干湿变化的。这就是“墨法”。
你可别小看这墨色的变化,它就像音乐里的节奏和轻重音。蘸一次墨,连续写好几个字,从墨色饱满湿润,到渐渐干渴,出现“飞白”(就是笔画中露出丝丝白痕),这个过程天然地形成了一段节奏。顾可久显然是善于运用这种自然节奏的高手。他不会为了追求墨色统一而写一个字蘸一次墨,那样会显得刻板。反而是这种由浓到淡、由润到枯的自然变化,让整幅字“活”了起来,有了时间流动的痕迹,你能感觉到他书写时的速度和情绪起伏。
这种干笔写出的“飞白”,尤其见功夫。水分少了,笔和纸的摩擦力增大,如果手上力道不足,控制不住,写出来的笔画就全是毛刺,显得破败。而功力深的人,能利用这种摩擦力,写出苍劲、老辣的感觉。你留意看顾可久手迹里那些干笔的地方,是不是感觉力量感更强了?
咱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给书法爱好者的几点实在建议
聊了这么多,可能有的朋友会想:我平时也练字,看这个对我有啥用呢?太有用了!顾可久的手迹,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极好的“参照物”。
第一,它能帮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好坏”标准。看多了这种经过历史检验的真功夫,你的眼睛就会被养“刁”,以后再看那些江湖体、网红体,你就能一眼看出它们在笔力、结构上的虚浮。你知道什么样的字是经得起推敲的。
第二,它告诉我们“路子正”比“风格怪”更重要。顾可久的字不属于个性张扬、剑走偏锋的那类,它端正、含蓄、有内力。这恰恰是书法学习的正途——先要把共性规律掌握好,把基础打牢,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出真正有价值的个性。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最后只能摔跟头。
第三,它是最好的临摹范本之一。如果你已经练了一段时间楷书或行书,想往深处走,找这类书札手迹来临摹,比临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帖更“原汁原味”。你能清晰地看到笔尖是如何在纸上运动的,墨色是如何变化的,这是石碑给不了你的信息。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样的古人手迹,别光想着它值多少钱,或者它的主人有什么传奇故事。静下心来,像咱们今天这样,细细地“读”一下它的笔、它的墨、它的结构,你会发现,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笔墨对话,其乐无穷。这比看任何故事都来得更直接,更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