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街一策”见成效 绣花功夫织就“不停车胡同”
更新时间:2025-11-22 03:03 浏览量:2
无论是以京城“四大花事”闻名的法源寺丁香,还是网红打卡地烂缦胡同,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法源寺周边始终热闹非凡,在汇聚旺盛人气的同时,也造成了交通混乱。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通过市交通部门与西城区相关部门的联合治理,以烂缦胡同为代表的网红“不停车胡同”应运而生,良好的交通环境让胡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以“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创新治理路径与工作方法。通过停车秩序治理、轨道接驳优化、多元协同共治等多维举措,以“绣花功夫”推动交通顽疾实现从“乱”到“治”、从“堵”到“畅”的转变。
在上下联动方面,本市构建了市、区、街乡三级治理体系。市级层面聚焦顶层设计,例如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中,修订桥下空间管理办法、明确功能用途、制定技术导则、构建管理体系、出台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工作开展。今年计划完成的234座桥系整治和17座桥系提升任务,均已提前落地;区级层面重点推进打通“断头路”、停车设施建设、治理区域堵点乱点等专项任务;街乡镇层面是关键落脚点,依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施“一街一策”精准治理。以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典型示范,带动西城区牛街街道打造网红“不停车胡同”、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以“四个一”做法整治五棵松周边交通秩序等一批优秀经验做法涌现,在全市形成“市区街联动、政企民共治”的良好格局。
【样本】法源寺周边13条胡同实现“不停车”
西城区牛街街道东部平房区作为北京老牌历史文化街区,曾因停车矛盾突出,既影响环境品质,又存在安全隐患。“以烂缦胡同为例,几年前最夸张的时候,胡同里停放了100多辆机动车,商户别说做生意,连正常通行都费劲。”西城区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书记张宏兵说。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街道拿出坚定决心,联合区交通委、交通支队及辖区企业、居民代表多次研讨,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耗时3年多实现13条胡同机动车禁停,畅通了通行功能,净化了胡同环境。
“光禁停还不够,我们得为居民停车挖潜空间。”张宏兵介绍,治理过程中,街道以精准摸排为基础,完成近2000户居民停车需求和车辆数据调研,同步排查周边可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车辆信息-居民需求-空间资源”数据库。按照“先按需增加供给,再规范停车秩序,最终实现街区风貌提升”的步骤,全域14条主要道路实现停车电子收费,新增72个居住认证车位;利用闲置地块“平改立”建设停车场,陆续建成永庆胡同北口立体停车楼、法源寺机械式停车楼和烂缦胡同北口停车楼,共新增214个车位;按优惠价格为周边居民提供115个错时共享车位;今年8月实现停车区、禁停区、限停区分类管理,胡同面貌焕然一新。
在法源寺前,曾经仅有40个车位的小型停车场,通过“向上”拓空间,平面停车场升级为立体停车场,车位数量翻倍;在烂缦胡同北口西侧,闲置空地被改造为停车场,同时“向下”挖潜力,借助机械设施,地下可额外停放一排车辆。
经过整治,曾经被机动车挤占的胡同空间,变身居民散步、聊天、晒太阳的“城市客厅”。一大批文创企业入驻烂缦胡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胡同里的咖啡馆、老茶馆和新书店生意兴隆,成为胡同新的文化地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