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不是喊口号!&
更新时间:2025-11-20 01:57 浏览量:2
提到反腐败,大家常说“零容忍”,但有人觉得这是含糊的口号——啥叫零容忍?是说说而已,还是真能查到根上?其实完全不是含糊话,“零容忍”的核心是“没有例外、没有死角、没有情面”,不是“不忍”,而是下狠手的明确信号。
反腐败从来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实打实的行动。这些年查处的一个个案例、出台的一项项制度,都在证明:零容忍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真刀真枪的硬骨头要啃、暗角要清。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反腐败的“真功夫”到底藏在哪,为啥说零容忍是“硬手”不是“软话”。
先澄清:“零容忍”不是含糊词,是反腐败的“底线规则”
很多人觉得“零容忍”太抽象,其实拆解开来很具体:对腐败行为,不管涉及谁、不管职务高低、不管金额大小,只要碰了红线,就必须查处,没有“下不为例”,没有“特殊情况”,这就是零容忍的核心。
以前有人觉得“小贪不算贪”“熟人打招呼能通融”“位高权重就查不到”,但现在这些想法都不管用了:村里的村干部挪用几万块扶贫款,照样被查处;退休多年的老干部,以前的违纪违法问题被翻出来,照样追究责任;位高权重的“大老虎”,不管隐藏得多深,照样被连根拔起。
比如某省查处的村支书,挪用村民的征地补偿款5万元,虽然金额不算特别大,但因为触及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被迅速立案调查,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还有某退休干部,退休8年后,当年在职时的受贿行为被举报查实,照样被追缴违纪所得,还受到了党纪政务处分。这些案例都说明,零容忍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露头就打、伸手必捉”。
反腐败的“真功夫”,不在口号喊得响,而在4个硬招落地
真正的反腐败,不是靠舆论造势,而是靠制度闭环、行动落地。这几年反腐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是这4个硬招用得实、用得狠,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1. 查案不手软:不管“老虎”“苍蝇”,露头就打没情面
反腐败的核心是“查处”,没有查处,再严的规定都是纸老虎。这些年的查案力度,让大家看到了“零容忍”的硬气:
一是“打虎”无禁区。从省部级高官到国家级干部,只要涉嫌腐败,就一查到底,没有任何特权。比如周永康、徐才厚、孙政才等一批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被查处,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幻想,证明了在反腐败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例外。
二是“拍蝇”不松懈。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比如村干部吃拿卡要、基层干部挪用补贴、执法人员徇私枉法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大家的获得感。这些年,各地开展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查处了一大批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比如某县查处了12名乡镇干部,他们虚报冒领种粮补贴,每人只贪了几千到几万块,但照样被严肃处理,补贴也被追缴返还给村民。
三是“猎狐”不止步。很多腐败分子作案后,妄图逃到国外躲避制裁,但现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通过国际追逃追赃,一大批外逃腐败分子被抓回国受审,涉案赃款也被追缴。比如“百名红通人员”中,已有90多人被追回,不管逃到天涯海角,都躲不过法律的制裁。
查案的硬气,还体现在“快、准、狠”上:接到举报后,快速核实线索;查实后,迅速立案调查,不拖延、不姑息;处理时,依法依规,该处分的处分,该判刑的判刑,让腐败分子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这种“零容忍”的查案态度,就是对腐败分子最有力的震慑。
2. 监督无死角:把权力关进笼子,想贪也没机会
如果说查案是“事后惩处”,那监督就是“事前防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源上减少腐败的可能。现在的监督,已经不是“走过场”,而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紧盯”:
一是日常监督“不松懈”。以前监督大多是“年终检查”“专项督查”,现在变成了“常态化监督”——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谈心谈话、抽查核实、列席会议等方式,及时发现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避免小问题变成大腐败。比如某干部刚有收礼的苗头,就被纪检干部约谈提醒,及时悬崖勒马,没有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二是科技监督“显神通”。现在很多地方都用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比如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某干部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明显不符,存在受贿嫌疑;通过医保系统筛查,发现某医院医生虚报医疗费用,套取医保基金。科技的赋能,让监督更精准、更高效,以前靠人工查不到的问题,现在通过数据比对就能轻松发现。
三是群众监督“有渠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腐败问题都是群众举报发现的。现在举报渠道越来越畅通,电话举报、网络举报、来信举报、来访举报等多种方式,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反映问题。而且举报线索会被严格保密,举报查实后,还会给举报人奖励。这种“全民监督”的氛围,让腐败分子不敢轻易伸手,生怕被群众发现举报。
全方位的监督,就像给权力装上了“摄像头”“警报器”,让党员干部时刻处于监督之下,想贪也没机会、没胆量。
3. 制度筑防线:靠规矩办事,不是靠人情
腐败的根源之一,是权力运行不规范、制度有漏洞。这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堵住制度漏洞,让权力运行有章可循,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一是完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出台,明确了党员干部的行为边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明确规定“不能收送礼品礼金”“不能违规吃喝”“不能利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等,让党员干部有了明确的“行为指南”。
二是规范权力运行。很多腐败问题出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透明”上。现在各地都在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比如重大项目审批、大额资金使用等,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策,不能由某个人说了算;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收费标准等,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只挂在墙上、写在纸上,不落实到行动上,就等于零。现在各地都在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制度,就必须受到处罚。比如某单位违反了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相关责任人被严肃问责,起到了“查处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
靠制度管人、靠规矩办事,让权力不再“任性”,从根源上减少了腐败的土壤,这才是反腐败的长远之策。
4. 教育常提醒:筑牢思想防线,不想贪也不能贪
反腐败不仅要靠查处、监督、制度,还要靠思想教育,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不想腐败、不愿腐败。
一是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各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等,用真实的案例警示大家“腐败的代价有多大”。比如某单位组织干部职工旁听了一起受贿案件的庭审,看到被告人因为贪腐被判刑,失去了自由、家庭和工作,大家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引以为戒,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廉洁家风建设、廉洁主题演讲、廉洁文艺作品创作等活动,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比如很多地方开展“廉洁家风”评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管好自己的家人和身边人;有些学校还把廉洁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廉洁意识。
三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各地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学习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思想教育不是“软任务”,而是反腐败的“基础性工程”。只有让党员干部从思想上不想贪、不愿贪,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
为啥说反腐败必须“下真功夫”?因为腐败的危害太大了
有人觉得“腐败是个别现象,不用太较真”,但实际上,腐败的危害远超想象,不仅损害群众利益,还会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比如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挪用扶贫资金给自己建豪宅、买豪车,导致当地的扶贫项目无法推进,贫困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这就是典型的“腐败损害群众利益”;某官员在工程招标中收受贿赂,让不合格的企业中标,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些腐败分子利用职权搞“特权”,破坏了“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如果反腐败不下真功夫,不坚持零容忍,腐败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说,反腐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大事,必须下真功夫、下狠功夫,一刻也不能放松。
当然,反腐败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腐败分子还在顶风违纪,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把查处、监督、制度、教育这四个硬招落到实处,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你身边有没有感受到反腐败带来的变化?你觉得反腐败最关键的是做好哪件事?除了上面说的四个硬招,你还觉得哪些措施能有效遏制腐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为反腐败建言献策,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