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这个“绣花功夫” 获全省推广→
更新时间:2025-11-21 16:23 浏览量:3
城市的大街小巷是民生温度的“晴雨表”,夜间照明则是守护群众出行安全的“生命线”。连日来,思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导向,通过“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夜间出行难题,用“绣花功夫”创新推进背街小巷照明提升工程,让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充满温度与光亮。其经验做法近日获得云南省住建厅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转发全省学习借鉴。
施工人员在城南社区路桥三机运队小区安装太阳能路灯。
施工人员在学府社区香山美墅小区北门安装太阳能路灯。
“师傅,这里再调整一下角度,确保灯光能覆盖到整个巷口!”近日,在思茅区城南社区的路桥三机运队小区和学府社区的香山美墅小区北门,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安装灯杆、固定太阳能板并调整角度,确保它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不久后,这些崭新的路灯将点亮曾经的照明盲区,为晚归的居民照亮回家的路。
“路桥三机运队小区位于城郊结合部,老房子多,照明一直是大家最操心的事。反映上去之后,综合行政执法局行动非常迅速,从排查到进场施工,效率很高。我们社区全力配合,希望能尽快让每一盏灯都亮起来,照亮居民回家的‘最后一米’。”城南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陈常英说。
城南社区路桥三机运队小区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与正在紧张施工的城南、学府社区不同,已经完成路灯安装的过街楼社区,早已提前感受到了这份温暖与便利。夜幕降临,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柔和而明亮的光线洒在平整的路面上,也照进了晚归居民的心坎里。大家三三两两散步闲聊,孩子们在灯光下嬉戏玩耍,一派安宁祥和。
过街楼社区安装好的太阳能路灯为孩子照亮出行的路。
“以前晚上出门都得打手电,现在路灯亮堂堂的,再也不怕摔跤了。”居民朱映蓉笑着说,“邻里之间晚上也愿意出来走动了,社区更有烟火气,安全感也足了。”
过街楼社区背街小巷安装好的路灯。
这光亮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满满的安全感与社区活力。“过街楼社区是老旧片区,巷道纵横交错,不少路段因建成年代久远未纳入市政照明规划,还有部分原有路灯因线路老化长期停用。之前居民多次反映夜间出行不便,老人小孩容易摔跤,甚至存在治安隐患。这些诉求通过‘城管进社区’的座谈会和微信群反馈上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接,将这里列为优先施工区域。自从装上这批太阳能路灯以后,变化特别明显,老百姓都说好!”过街楼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彭发祥感慨地说。
为了精准点亮这些“暗巷”,在安装工作启动前,思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足了“绣花”功夫。工作人员依托“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通过“面对面座谈、微信群互动、实地走访问询”等方式,建立“党员包联+网格覆盖”的诉求收集机制,对主城区的16个社区开展全域普查。最终梳理出照明缺失、设备损坏点位96处,精准敲定108个增设点位,形成《背街小巷照明问题清单》。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对老人小孩密集、隐患突出的区域进行施工。截至目前,第一批募集到的123盏太阳能路灯已在菜市街、茶园巷等30多个重点区域安装完毕,后续将分阶段进行,预计在2026年实现全域覆盖。推动了城市管理从“街面巡查”向“社区深耕”的转变。
思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走访排查,收集诉求清单。
“小路灯连接着大民生。我们不仅仅要把灯装起来,更要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这些‘民生灯’长明长亮。安装完成后,日常管理将有序移交给属地社区,同时纳入‘城管进社区’的日常巡查内容,形成执法队员与社区网格员的‘双巡查’机制,确保灯具故障能够早发现、快处置、动态清零。此外,我们还将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持续优化路灯布局,提升整体照明效果,确保每一条小巷都有光亮守护,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民生温度’。”思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宣教股负责人师茹憶表示。
记者手记:
走访这几个社区,从施工中的期待,到建成后的喜悦,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盏盏路灯已然超越了其物理功能。它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一方道路,更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它温暖的,不仅是寒冷的夜晚,更是党群干群关系。从照明盲区到温暖亮堂,从居民诉求到政府回应,这一盏盏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补短板,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思茅区通过“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用“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生动诠释了“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治理初心。这束光,是安全之光,是幸福之光,更是现代城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为民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