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武松武力来源,他那一身打虎的功夫是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5-11-20 02:18 浏览量:2
有人问:“武松没有师父,他那一身打虎的功夫从何习来?”
他的步战本领怎么就那么强?
关于武松的武艺来源,在水浒传中确实算是一大谜团,毕竟作者自始至终都未提及武松师承何处,也没有交代他的武艺是怎么练出来的。
至于有人说武松的师父是周侗,那是基于另一部小说《说岳全传》里的说法,在此不作探讨。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武松的出身背景十分平凡,既非军官出身,也不属于武学世家,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老百姓而已,这就决定了他的习武条件非常有限,毕竟有句俗语叫做“穷文富武”。
那么,武松那一身超凡的武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解开谜团。
哪四个维度呢?
第一,个人先天条件。
个人先天条件是练武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身子骨硬的人,练武就有优势。
虽然武松的家境一般,但他的个人体能和身体素质是十分要好的,远胜过普通人。
书中有介绍说:“武松身长八尺,重500斤。”
若按照明朝一尺之长的长度,武松的身高最起码得2米靠上,可见其体型极其的魁梧和彪悍,而这也就为他习武奠定了一个有利基础。
其实即便是武松不习武,就冲他这两米多的身高,也是十分厉害的存在,跟别人打架基本不会吃亏。
至于武松那500斤的体重,更是不可轻视的,原著第27回,武松在十字坡酒店假装被麻翻,孙二娘便让两个伙夫去抬,结果根本就抬不动。
“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那里扛得动,直挺挺在地下,却似有千百斤重的。”—(见《水浒传》第27回)
而除了身型魁梧以外,武松的力气也很大,属于天生神力。
在书中,武松有一场惊世骇俗的力气展现。
话说施恩府上坐落着一尊石墩重500斤,跟武松的体重一样重,结果被武松很轻松的就抱了起来。
“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见《水浒传》第28回)
随后,武松只一撇,便打在地里一尺来深,在场的无不骇然。
但这还没完,只见武松用右手把深陷在地里的石墩提将起来,往空中一掷,五百斤的石墩离地一丈多高,掉下来双手轻轻接住,轻轻放回原位。
“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见《水浒传》第28回)
而做完这一切,武松面上不红、心头不跳、口里不喘,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抛石墩所耗费的力气连一半都没有达到,不然怎能保持如此淡定的姿态。
常言道:“一力降十会”,一个力气大的人,可以战胜十个会武艺的人。
武松既拥有这般惊人神力,其战斗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加持,所以这里可以说,武松武艺的强大,一部分源自于力量。
而他之所以能够徒手干掉老虎,就是因为他的拳头太硬,所迸发的力道能够直接穿透老虎坚硬的骨骼,魔神之力岂是儿戏,五七十拳下去,那大虫已然是死翘翘。
第二,经验积累。
需要指出的是,武松在正式出道前就已经打遍清河县了,属于人见人怕的街斗霸王。
武大郎是这样评价他的:
“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
“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潘金莲),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见《水浒传》第24回)
按照武大郎的说法,武松从小就热衷于跟人打架,常常吃官司还要连累他,从而导致身为兄长的他,成了看守所的常客。
那么武松为何总和人干架呢?
书里面没有明说,但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看出。
我想最大可能就是为了替武大郎出气,武大郎那一副模样,不管走到哪都容易被欺负,而他干的又是摆摊生意,想来跟别的商户也经常发生摩擦。
性格软弱的武大郎,被打后总是忍气吞声,然而深受哥哥养育之恩的武松不能容忍,在他心里,武大就是父亲,谁敢捉弄武大郎,他去就找谁干架,能打得过的打,打不过的也要打,久而久之,武松的武艺也就练成了。
可以说,街头斗殴是他锤炼武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之他常年在江湖中摸爬滚打,不断的与各路好汉交手切磋,最终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斗风格。
PS:武松的战斗风格讲究一个快准狠,注重速战速决,尤其擅长斩首战术。
无论是景阳冈打虎,还是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乃至于后来的征大辽,征方腊,他的每一次战斗都能体现出迅猛高效且狠辣的战斗特点。
第三:名师指导。
尽管书中没有提及武松的武学师傅是谁,但这并不代表武松的武艺就是完全自学的。
那么这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在醉打蒋门神一回,武松使用了“玉环步,鸳鸯脚”。
这种有名有姓并且难度极高的武艺招式,就不可能是自创的,很有可能是某个武学大师教给他的,而且这种极其讲究身形和腿法的招数,如果不是经过系统学习和本身具备一定天赋是练不来的。
其次在张都监府上,武松曾演练过棒法,原文中说:
“张都监问了些枪法,武松就月明下打了几个“轮头。”
可见,他是有系统学过棍法套路的。
最后是夜走蜈蚣岭一回,武松刀劈王道人之前,笑着说了一句:
“我的本事不要箱子里取。”
这句话体现了武松对自己刀法绝对的自信,想必是刻苦练习的结果,最终他仅用十个回合便结束了这场战斗。
“两个斗了十数合,那先生(飞天蜈蚣)被武行者卖个破绽,让那先生两口剑砍将入来,被武行者转过身来,看得亲切,只一戒刀,那先生的头滚落在一边,尸首倒在石上。”—(见《水浒传》第31回)
从“卖个破绽”就可以看出武松的刀法是有套路的,而找到机会后,只一戒刀便能准确的完成击杀,说明他对戒刀的使用已臻化境。
综上,武松的武艺是经过高人指点再加之自身不断练习以及后期实战积累而促成的,若完全靠自学、自悟,我觉得是不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
因为他的武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重性:既带有市井格斗的狠辣,又暗含精妙的武学高招。
而这种独特的武艺风格不仅使他在水浒武将中独树一帜,也让他成为了水浒武评圈最难定位的高手。
第四—性格使然。
武松性格刚猛,有着杀伐果断的血性和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
他快意恩仇,敢打敢杀,睚眦必报,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促使他在不断实战中提升自己的武艺,最终便成就了那一身令人叹服的打虎功夫和步战本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武松登场时,作者给予他的一段极具张力的文字描写。
“宋江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见《水浒传》第23回)
这是宋江于灯下观武松的一番情景,字里行间都在透露武松的不凡。
“眼射寒星”凸显其锐利目光,“眉如刷漆”表露其刚毅性格,心雄胆大彰显其英武气概与震慑力:骨健筋强则是在强调武松超乎凡人的身体素质。
最后一句“降魔主”,“太岁神”的比喻更是将其直接神化为超凡入圣的英雄。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武松,可谓登场即巅峰,六神装+buff叠满。
翻遍整部《水浒传》再也找不出比这个更牛皮的登场描述了,可以说,施公把对于一名武夫的所有美好的想象,都投射在了武松的身上。
在此金圣叹也慨叹道:
“武松,天人也!”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武松的武艺是怎么来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施耐庵的“亲儿子”。
一个武松的故事在整部书中就占据了整整十回的篇幅,这种密集的叙事安排早已远超其他角色,
至于让他拥有一身超强的武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