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出海:是绝地求生,还是火中取栗?
更新时间:2025-11-18 01:52 浏览量:1
国内养猪业正经历一场寒冬。2025年10月,全国猪价跌破11元/公斤,连牧原、新希望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差点被拖入亏损泥潭。可另一边,越南的猪肉价格却飙到25元/公斤,海外养殖利润翻倍。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逼得国内猪企纷纷“下南洋”。可问题是,出海真的能救命,还是另一场豪赌?
国内养猪业的困境,说白了就是“猪太多”。2025年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比正常水平还多135万头。产能过剩,猪价自然上不去。新希望上半年养猪成本13.1元/公斤,可市场价一度跌到10.87元/公斤,卖一头亏一头。企业总不能坐等破产,于是,东南亚成了救命稻草。
越南市场确实诱人。非洲猪瘟让当地猪肉供应缺口高达20%,5000万头的年需求摆在那儿,价格又比国内高出一大截。新希望早就在越南布局,饲料厂、养猪场齐上阵,海外业务毛利率超过10%,比国内高出一倍多。牧原更狠,砸32亿在越南建智能猪场,直接把国内那套高科技养猪模式搬过去。看起来,出海似乎是条活路。
可海外真是遍地黄金吗?未必。东南亚市场虽大,竞争也在加剧。海大、扬翔等企业纷纷涌入,未来难免又是一场内卷。更棘手的是,国外政策风险不小。越南会不会突然提高外资准入门槛?当地散养户能不能接受工业化养殖?这些问题,没谁能打包票。新希望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20%,可一旦政策生变,这笔投资可能瞬间变成烫手山芋。
说到底,出海不是万能药。国内企业要想真正破局,光靠转移阵地远远不够。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解决,国内猪价很难真正回暖。新希望能盈利,靠的是成本控制,把养猪成本压到12元/公斤以下。牧原更是把智能养殖玩到极致,成本低至11.6元/公斤。这些硬功夫,才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海外市场能锦上添花,但绝非雪中送炭。猪企要想真正翻身,还得靠技术升级、成本优化,而不是单纯指望换个地方养猪。毕竟,市场再大,也经不起一窝蜂的折腾。与其盲目出海,不如先想想,怎么把猪养得更便宜、更高效。否则,今天的救命稻草,明天可能就是另一场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