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50年零捷径:打星出身的我,把文戏磨成另一种“功夫”

更新时间:2025-11-14 23:20  浏览量:1

在影坛摸爬滚打50年,我最认一个理:演员这行,抄不来捷径,唯有死磕演技才站得稳。作为从动作戏起家的演员,我花了半辈子才懂,文戏的“功夫”,比拳脚交锋更磨人。

刚入行时,我满脑子都是练招式、抠动作,觉得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打戏就是本事。可第一次碰纯文戏时,导演一句话点醒我:“你眼里全是‘杀气’,没有角色的魂。”那是部年代剧,我演一个落魄书生,刚开机就被喊停——走路带风的架势、说话铿锵的语气,哪有半分文人的内敛?

为了改掉动作演员的“肌肉记忆”,我每天揣着剧本泡在老书店,看老先生们喝茶聊天,学他们慢悠悠的语速、温和的眼神;对着镜子练“放软肩膀”,把说话的音量压到刚好能听清,连呼吸都刻意放慢。拍《大南迁》的监察御史时,我更是把自己“关”进角色里,提前半个月学毛笔字,模仿古代文人拱手作揖的姿态,连吃饭都刻意细嚼慢咽,就怕露出一点“打星”的影子。

文戏的难,从不是念对台词那么简单。拍《画壁》的刀客,我没靠打戏撑场,反而设计了“摸刀鞘时指腹轻蹭”的细节——那是角色常年握刀的习惯,也是他掩饰孤独的铠甲;近年演父亲角色,我不刻意煽情,而是把生活里接孩子放学时的牵挂、看孩子犯错时的隐忍,都融进眼神里,这些不是演的,是岁月沉淀的真实。

最让我欣慰的不是获奖,而是观众说“没想到你演正派也这么上头”。从前大家叫我“反派专业户”,我花了二十年打破标签,靠的不是流量,是每部戏里磨出来的细节。动作戏里,我拼的是真功夫;文戏里,我耗的是真阅历。

50年光影匆匆,见过太多昙花一现的热闹,越发坚信:演技是演员唯一的硬通货。没有抄袭,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个角色吃透、把每个细节磨透,才能在行业里走得长远。这50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当好演员,演好每一场戏。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