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的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5-10-31 19:11 浏览量:5
《“卡脖子”的经济学》
——为什么砸钱搞研发,增长反而慢了?破解之道,其实藏在“怎么花”
你有没有想过,研发投入年年创新高,可经济增速却不见起色?
是不是钱都花在了“造专利”,而不是“用技术”上?最新模型研究揭开了谜底:外国技术封锁确实让我们吃了苦,但也逼出了创新的真功夫!
短期封锁像一次“压力测试”,企业被迫加大研发、自主买专利,内循环动能被激活;但若封锁长期化,收入下降、需求萎缩,创新动力也随之打折。更有意思的是,补贴的方向决定了效果:
1、补“发明专利”的,结果是“专利堆高了、生产力没涨”;
2、补“买专利”的,反而让技术真正落地,形成“研发—应用—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解决之道不复杂:政策补得巧、金融跟得上、企业敢创新。把补贴从“数量冲刺”转向“采用导向”,让科技成果多些转化、少些堆积;通过科技信贷和担保机制降低融资门槛,让创新者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外部封锁或许关上了门,但我们正学会自己造窗。
封锁不是阻力,而是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