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资大撤退:江湖地位,终究要靠真功夫说话
更新时间:2025-10-30 14:45 浏览量:3
曾经被西方媒体捧为“下一个中国”的印度市场,如今正遭遇资本集体用脚投票。巨额资金外流背后,是这个南亚大国难以掩盖的经济深层隐患。
“全球投资者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印度撤资。”印度《商业标准报》如此描述2025年印度市场的尴尬处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印度股市的外国投资者已经撤出超过170亿美元资金,使印度成为亚洲外资流出最严重的市场。
这一数字与2023年外国资金净流入达200亿美元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外资撤离不仅发生在股市。印度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FDI)罕见跌至负值,为-6.16亿美元。2024-2025财年,印度净FDI从上一财年的近100亿美元骤降至3.53亿美元,同比暴跌96.5%。
外资撤离印度的速度令人震惊。伊拉拉资本公司报告显示,仅从今年7月以来,美国基金就从印度撤资10亿美元,卢森堡和日本分别撤资7.65亿美元和3.65亿美元。这种普遍撤退表明外资对印度市场的信心正在瓦解。
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已下滑至16.7%,为2023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份额飙升至28.8%,反映出主动型基金经理的强势转向。
抛售导致印度股票市场的基准指数Nifty 50罕见地跑输区域内其他指数。截至9月,该基准指数已连续5个月落后于MSCI亚太指数,这是自2013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外资流失已蔓延至外汇市场,导致卢比兑美元汇率自2025年以来下跌逾3.7%,进一步侵蚀了当地资产的吸引力。印度央行正以最大努力托底稳住汇率,但面对与美国的关税战,外汇储备压力巨大。
外资撤离的导火索是美国政策的转变。今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加征关税后,印度曾一度被视作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中的“避风港”。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在美国对印度商品征收50%的关税并大幅提高H-1B签证费用后,市场担忧情绪逐渐加深。
美国移民部门对H-1B临时工作签证申请政策的调整,显著影响多家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公司。派驻成本和项目排期等均需重估,导致印度这一重要的服务出口产业面临压力。
印度IT产业占GDP的8%,每年靠软件外包赚走近千亿美元外汇,高度依赖美国的H-1B签证。2025年美国收紧签证政策后,印孚瑟斯、威普罗等巨头的项目交付能力直接下降,股价半年内跌了20%。
外资撤离印度的深层原因在于印度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指出,印度股市估值长期偏高,存在回调压力;同时企业盈利增长普遍不及预期,难以支撑高估值。
数据显示,MSCI指数中印度公司的利润2025年预计增长5%,低于去年的8%。印度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高达28倍,远超新兴市场15倍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投资者花28块钱买的股票,每年只能赚回5毛钱。企业盈利增速跟不上股价上涨,泡沫终究会破裂。
德里智库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印度本财年第二季度的商业信心在连续三个季度改善后首次出现下降。这一调查恰逢美国对大多数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以及印度政府宣布商品及服务税改革的几天后,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波动。
印度一直笼罩在“外资坟场”称号的阴影下。从谷歌、亚马逊,到诺基亚、三星、小米,几乎所有进军印度的外资企业都“难逃一劫”,遭遇数十亿的“天价罚单”。
今年3月,印度政府要求三星及其高管补缴6.01亿美元税款和罚金,几乎吞掉该公司在印全年净利润。
印度法律体系素有“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之名。其法规体系庞杂、内容模糊,在商业与经济领域存在大量涉及刑事处罚的条款,极大推高企业合规成本与运营风险。
一位新加坡私募基金负责人直言,他们在印度的法务团队比投资团队人还多,每天都在研究和应对政策变化。
政策层面,印度政府在关税、外资持股比例、环保标准等方面频繁变动,中央与地方对法规的解释时有差异,令投资者难以形成稳定预期。
莫迪政府总说“印度要当全球工厂”,但现实是外资工厂可能要自己发电、自己修路。古吉拉特邦一家日本汽车配件厂经理表示,园区每天停电6小时,他们不得不自建柴油发电机,每年电费成本比在中国高出30%。
从港口到工厂的200公里公路,货车要走10小时,而在中国同等距离只需3小时,运输成本是中国的两倍。印度的公路密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电力缺口让企业每年损失约2%的GDP;港口效率更低,集装箱装卸速度比新加坡慢5倍。
印度想复制中国的“制造业奇迹”,但本土缺乏配套企业。生产一部手机从芯片到屏幕可能都要进口,而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链能实现“一小时配齐零件”。当越南、墨西哥靠着“近岸制造”抢单时,印度还在为“缺零件”发愁。
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在“开办企业”一项排名第136位,需经历10道程序,耗时约18天——而实际耗时因文书复杂与审查效率问题,往往远超于此。
为应对挑战,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该机构大幅减少投资者审核的流程,包括允许海外印度裔人士不用亲赴印度办理,就能快速开设印度股市的投资账户。
印度央行已推出11项改革措施,旨在改善外国投资者进入印度市场的渠道。新领导层正在推动放松资本缓冲要求和贷款限制,消除低评级公司海外借款的障碍。
这些改革措施发生在印度央行和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领导层变动后不到一年。马尔霍特拉和潘迪分别于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出任印度储备银行行长和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两人致力于扭转2016年至2018年债务危机后形成的严格监管局面。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潘迪日前表示,外国资金外流并不令人担忧。他称印度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非常强劲,今年及未来经济增长率都将超过6.5%。“毫无疑问,资金会流向增长的地方。”
加拿大菲拉资本投资组合经理西蒙斯表示,虽然金融部门放松管制是积极的举措,但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才能释放印度经济的市场力量。
新加坡盛宝银行报告指出,印度要留住外资,必须过“三关”:政策稳定、估值合理、基建跟上。这需要推动土地法改革,简化商品与服务税,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并加大基建投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外资撤离的同时,印度正在悄然改变对华封锁政策。《印度快报》报道,印度正重新审视对华封锁政策,考虑放宽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准入,因为“他们生产我们用于组装业务所需的产品”。
这表明印度意识到自身供应链的局限性。2023-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电子元件价值超过120亿美元,从中国香港地区进口的价值达60亿美元,两项合计占印度此类产品进口总额的逾一半。
德勤印度公司预测,本财年印度经济将增长6.7%至6.9%。这一表现体现了印度经济的韧性。但几乎没有任何分析师预计印度外资流出的势头会在短期内逆转。
新加坡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查纳纳直言,要真正实现逆转,投资者需要看到:美国贸易和移民政策的明确性、卢比的稳定性,以及印度股市估值合理的证据。
资本市场没有眼泪,只有现实。印度若不能真正解决“政策摇摆、基建滞后、产业链断裂”的深层问题,那么170亿美元的外资撤离,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