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她一笔贯通千年:央视追访的艺术家,为何说“笨功夫”是唯一的捷径?

更新时间:2025-10-27 15:14  浏览量:5

全中国能提笔写字的人不少,但能把千年敦煌的魂,化作笔下风云的,张改琴是独一个。

当大多数人还觉得书法是挂在墙上的老派艺术,这位71岁的艺术家,早已用一支笔,将大漠的苍茫、壁画的飞动,统统收进了字里行间。

戈壁里“长”出的笔墨

张改琴的书法,带着一股西北风沙磨砺出的劲儿。她是从甘肃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艺术的启蒙老师,就是那漫天的风和厚重的土。

别人去敦煌,看的是飞天壁画之美;她去敦煌,看的是笔法结构之妙。她曾指着飞天的飘带说:“你看这弧度,这转折,不就是我们草书最讲究的气韵与连贯?”

年近不惑,她带着干粮在莫高窟一待就是七天。那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正是那一次,她悟了:“书法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写在天与地之间的。”

后来她创作《丝路心迹》时,直接把宣纸铺在地上,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活生生画出了沙丘的脊线与光影。最后那一道飞白枯笔,如同戈壁上一阵疾风掠过——这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至今看来,依然能让人听见历史的驼铃。

解码“动静相生”的法则

看张改琴的字,你得懂她“静中离动,动中寓静”的门道。

她的楷书,譬如《赤壁赋》,远观结构严谨,法度森严;但凑近了细品,你会发现每个点画都在微微“颤动”,那是笔锋在纸面上律动的痕迹。她把隶书的“波磔”笔意悄悄藏进横画里,让静止的楷书有了如呼吸般的生命感。

她的行草更是大胆,《黄河谣》便是例证。开篇墨色酣畅淋漓,犹如黄河之源;行至中段,笔锋陡然干涩,飞白频现,恰似激流撞击险滩;及至尾声,笔势连绵不绝,一泻千里,完美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视觉韵律。

圈里人评价她,一句话精准到位:“楷书能跳舞,草书能立桩。”

从西北一隅到国家殿堂

当《人民日报》为她开辟整版深度解析,当央视《美术星空》团队为她长期跟拍,这个从西北走出来的艺术家,没有半分浮躁。她依然保持着几十年的习惯:清晨五点,起身磨墨,雷打不动。

用她自己的话说:“别人争的是个名分,我争的是一口气。我得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笔墨纸砚里的世界,比手机屏幕更开阔,也更生动。”

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郑重收藏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别给我冠上“著名书法家”的头衔,就写“一个写字的人”。

聊聊看,你的手机里存过哪幅书法的照片做壁纸?在评论区分享你最喜欢的字帖或书法作品截图。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