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开区:精细功夫“绣”出幸福城
更新时间:2025-10-28 16:12 浏览量:4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治理之效,在于为民。近年来,经开区始终将“维护市民利益”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用为民初心打通服务堵点,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民生福祉在家门口升级。
韩乐坊商圈“疏导+规范”既维护秩序,又留住烟火气。 资料片
问题不出街,服务不停歇
城市管理,主动发现、快速处置。经开区聚焦“急难愁盼”,把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从“治痛点”到“疏堵点”,推动城市管理效能持续升级。
经开区推行“网格化巡查+智慧化监管”模式:执法人员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通过智慧监管、定期巡查、数字案件等举措,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效处置市民身边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
过去的蒿泊农贸市场周边,小摊小贩一度占道经营影响通行。如今,执法人员通过“早6晚10”轮班巡查、3处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问题摊点得以“精准定位、快速处置”,有效解决市场占道经营状况,保障周边居民出行。
面对露天烧烤扰民问题,经开区执法人员利用“先宣传后清理、先教育后规范、先改正后强制”的递进式执法方式,会同公安、交管、市场监管多部门联合整治,发放《经开区露天烧烤马路餐桌专项整治告知书》,依法查处违规露天烧烤摊点,既还静于民,也留规于商。
疏堵结合,留住烟火气
管理不是“一刀切”,经开区创新“服务思维”,打破“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模式,以“优服务”代替“管约束”,让管理充满民生温度。
韩乐坊商圈火了,摊点多了,如何平衡“市容”与“繁荣”?经开区选择“疏导”而非“驱逐”:利用东街至中街空置区域设置风情街市集,安置流动摊点120余个,缓解摊贩管理压力;参照摊点管理容貌标准,依托店铺设置店外经营“一米线”,固定摊点分类分区。这种举措既满足摆摊需求,又规范经营秩序,让网红打卡地不失颜值、不少温度。
在老旧小区周边、滨海大道(崮山—泊于段),经开区也划定了临时便民摊点群,让菜农有处可去、居民方便采购。
人人参与,凝聚“共治力量”
城市管理,各方共参与。通过开展“城市管理志愿者招募”“城市管理进社区”等活动,经开区邀请市民、商户、学生走进执法现场,了解管理流程、提出意见建议;在社区设立“城管议事厅”,以座谈会形式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及时获取并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行动服务市民、温暖城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城市管理队伍。商户们签订“门前五包”承诺书,自觉维护店面周边环境;志愿者们定期参与“文明劝导”,引导市民规范停放车辆;孩子们化身“小小城管员”,用画笔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城市管理更有底气、更有活力。(记者:李万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