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志愿军最大的误解,把躲闪功夫世界第一的志愿军,当成义和团
更新时间:2025-10-27 22:31 浏览量:5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2年4月的一天,美军第25步兵师的火炮阵地又一次响起轰鸣。
那天他们打出了超过四万发炮弹,目标只有一个:志愿军某部前沿阵地。
按说,这样的火力密度,地皮都该翻三层了。
可事后美军统计,志愿军的伤亡只有区区几十人。
这事儿在美军后勤系统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位美军军官在战后总结时说:“我们从没碰到过这样会藏、会躲的敌人。”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从1950年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入朝,很多人印象中他们只是靠“人多”、“不怕死”硬冲上去的。
但真相远比这复杂。
那批人里头,不少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打上来的老兵。
打惯了丛林战、山地战、夜袭战,最懂得怎么保存实力、怎么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战果。
那时候的朝鲜,山多、沟深,特别适合打坑道战。
志愿军从1951年开始,几乎全线建设地下工事。
说白了,就是把人和物资都藏到地底下,美军再怎么轰,打的都是空壳阵地。
坑道不光是躲炮弹的地方,还是兵力集结、指挥通信、医疗救护的多功能空间。
很多时候,美军炮火刚停,志愿军就从地下钻出来,反手给一波夜袭。
这一招,美军真没见过。
更绝的是行军方式。
以前打仗,队伍是拉着走的,整连整营地动。
可到了朝鲜,志愿军学聪明了。
一个排散着走,十几米一个人,队形像撒开的豆子。
这样一来,美军的105毫米榴弹炮根本不好打。
你要知道,这种炮的有效杀伤半径也就20米左右。
志愿军这么一分散,美军一发炮弹可能一人都打不中。
那种密集轰炸,效果一下就打了折。
志愿军的老兵也常说:“不是怕死,是不能白死。”有的连长在总结会上讲:“谁还上去密集冲锋,回头检查写到手软。”那不是战术,是送命。
那时候,志愿军内部对“无准备冲锋”是严令禁止的。
真打仗之前,至少要侦察三天,演练两次。
一个山头的草怎么长、石头怎么摆,值不值得打、怎么打,得看三遍以上。
有个小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1952年春,志愿军某团在铁原方向执行防御任务。
团长姓赵,是从抗战走出来的老政委。
他特别强调坑道的深度和通风,“不通风,伤的不是美军,是咱自己。”于是他派了个工兵排,专门跑去二十公里外的村庄找竹子,全用来做通风管。
有人嫌麻烦,他回一句:“你不想喘气了?”
结果证明,这叫先见之明。
美军连续轰了三天,志愿军几乎零伤亡。
坑道里条件艰苦,战士们靠咸菜和高粱饼顶着,但士气没掉,阵地也没丢。
美军不是没认真打。
他们的火力密度是二战以来最高的。
单是105毫米炮弹,抗美援朝期间就打了两千八百万发。
海军方面更狠,三艘战列舰轮番上阵,把主炮轰到发红。
一发主炮炮弹重达一吨,相当于两百多发75毫米炮弹。
可就是这样,志愿军照样顶住了。
这其中的诀窍,不在武器,而在人。
志愿军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村,吃过苦、见过血。
他们知道命不是用来拼的,是用来赢的。
他们在战壕里学会了听炮声判断落点,在夜里摸黑修坑道。
他们背着三十斤干粮走夜路,白天一动不动地贴在雪地里。
他们不靠运气,靠经验和纪律。
1952年4月,美军在前线发射了将近95万发炮弹。
最后统计,志愿军的伤亡是3939人。
平均下来,要240发炮弹才造成一个人伤亡。
到了那年6月,这个比率甚至上升到了640比1。
这不是美军手软,而是志愿军越来越会打。
二战的时候,美军打德军,平均百发炮弹能打死一个人;打日军更少,十发就够。
但在朝鲜战场,他们头一次发现:炮火再猛,也不一定能赢。
志愿军的战法后来被称为“隐蔽作战的典范”。
但当时没人这么总结。
当时的战士们只知道一句话:“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个人能打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说志愿军是不怕死的“义和团”。
参考资料:
李峰,《抗美援朝战争史稿》,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张正隆,《雪白血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美国陆军史:朝鲜战争卷》,美国陆军历史研究中心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丁伟,《坑道:志愿军的地下防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王树增,《朝鲜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