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进社区!用绣花功夫打造乡村振兴与旅居融合新标杆
更新时间:2025-10-27 15:25 浏览量:5
从环境脏乱差、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突出的回迁安置社区,到旅居人口突破3000的“明星村”!晋宁区晋城街道三合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颜值”与“产值”的双跃升。如今,一条“党建引领、城管护航、旅居赋能、治理增效”的闭环链,已把三合村蝶变为乡村振兴与旅居融合的新标杆。
要让旅居客留下来,先得让环境美起来。三合村幸福里小区属回迁安置社区,共有20栋居民楼、2279套住房,居民不足4000人。城管吹哨人潘艳花说:“城市管理要有绣花的功夫,要让每一根线头都藏在绣面之下,让每一针都扎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绣花功夫绣出乡村振兴的晋宁样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我们觉得,这样精细的工作是非常值得的。”
两年前,三合村还是古滇文化旅游片区“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景区门口占道经营堵成“肠梗阻”,回迁居民把菜地直接种到路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社区配套薄弱,尤其是临时农贸市场摊位无序、管理粗放,既无法满足回迁居民的生活需求,更制约了旅居吸引力,导致了旅居者“短期停留、长居不足”的被动局面。
破局,从“1+3+N”力量下沉开始。针对实际,晋宁区城管执法骨干、三合村属地队伍、社区网格员混编为“突击队”,吹哨人一吹哨,立马快速到场,30分钟即可处置完毕。垃圾设施配备到位,保洁员随时在岗,旅游旺季也可以实现“垃圾死角清零”。这些,都是建立“责任领导+吹哨人+响应人”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日常巡查、居民反馈、智慧城管平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的效果。
环境只是“面子”,产业才是“里子”。工作中,晋宁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城管进社区”为契机,推动管理规范与业态升级“双轮驱动”,协助三合社区通过盘活3200平方米闲置场地,在晋宁区各部门和街道的指导下,打造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美食街,实行“统一招商准入、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保洁监管”的管理模式,引导农贸市场商户有序入驻,日均客流量多达数千人次,餐饮零售营收同比增长25%,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9个。同步推动小微空间改造治理,将美食街旁50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打造成多功能文化广场,社区旅居吸引力显著提升,环滇游客和周边文化活动爱好者打卡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来自大理鹤庆的旅居客人董敬双说:“我以前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回去了半年后再回来,发现到处都是‘花花世界’,到处都治理得很好了。”
游客缪长仙说:“三合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四季如春暖洋洋。近年来三合村变化真的很大。晋宁城管的工作人员对三合村的老老小小都很关心、很体贴。”
旅居客要诗意栖居,原住民更需品质生活。三合村党总支书记杨有福说,城管服务把办公室搬到居民家门口,高效解决旅居诉求,办结率100%;“议事厅+城管”平台让物业纠纷、邻里争吵越来越少;村民议事、旅居协会、商户联盟多方共治,在三合村形成了“社区事、大家议、一起干”的良好氛围。现在的三合村,外来旅居者正从“短期停留”向“长期定居”转变,这里成了避暑旅居、避寒过冬的“候鸟式养老”优选地。
杨有福说:“到我们三合旅居的人数今年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下一步我们还要依靠城管进社区,进一步提高三合村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旅居人员对三合村的好评。”
“三合不是简单造景,而是把城市精细化管理延伸到农村‘末梢’,让城市治理与乡村产业同频共振。”晋宁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朱莹莹说。
三合村“以绣花功夫做好标杆”的示范,为昆明的回迁安置社区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能持续”的模板。今后,晋宁区将把“三合方案”向条件成熟的村(社区)推广,打造更多旅居示范社区、旅居示范村,促进滇池南岸旅居带建设,为晋宁全域旅居发展贡献城管智慧和力量。
全媒体记者 陆安楠 陆晓旭 通讯员 方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