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需突破筋骨关,功夫才能高
更新时间:2025-10-25 18:17 浏览量:7
内家拳里的 “筋关”,《黄帝内经》早有透彻阐释:“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这里的 “筋”,就是那层裹着骨头、连着关节、串起全身的 “橡皮筋儿” 网络 —— 它藏在皮肉之下、骨头之上,是内劲运行的 “高速公路”。
老话说 “筋长一寸,力大十分”,这 “力” 可不是硬邦邦的死力气,而是绵长不断、刚柔相济的内劲;要是筋没练开,哪怕丹田的内气再充盈,也没法透到手脚梢节,练出的拳只能是空架子、死把式,所以内家拳里常说 “筋关不破,拳架空有其表”。
要破筋关,首先得抓住 “松透” 这个根本。别一听 “松” 就觉得是瘫软无力,内家拳的 “松”,更像熟透的丝瓜瓤,外柔里韧。全身关节尤其是肩窝、胯根、脊椎这些大枢纽,得做到不较劲、不顶牛,毕竟 “宁教筋长一寸,不教肉厚三分”,要是死命绷紧肌肉练,反而会把筋锁死,越练越僵。想练出这份松劲,站桩是根基:不妨想象自己像件湿衣服挂在绳上,让关节处自然 “坠” 开,给筋留出被慢慢抻拉、滋养的空间。
松透之外,“抻拔” 是练筋的关键方法,但绝不是生拉硬拽 —— 那只会伤筋,要的是均匀、持续、深透的张力。你的筋就像琴弦,调得太紧容易崩断,太松又发不出声音。所以行拳走架时,不管是动作定势还是转换,都要刻意去找那种对拉拔长的感觉:比如头顶着青天、脚像扎进黄泉,手臂前伸时后背跟着往后靠(就像练搂膝拗步那样),左胯下沉时右胯轻轻上提(如云手的动作)。老辈人说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这份缠绵劲儿,其实就是筋在慢慢抻拔;就连太极的 “掤” 劲、形意的 “顶” 劲,本质上都是筋膜撑拔出来的劲。
而内家拳练筋的精髓,还在 “螺旋” 二字 —— 内家劲道最妙的就是一个 “缠” 字。你看陈氏太极的 “金刚捣碓”、形意拳的 “钻拳”、八卦掌的 “拧身掌”,哪一个不是带着拧麻花似的劲?筋就像麻花的纹路,得靠着螺旋拧转才能被充分激活、拉长、贯通,这就是 “拧筋拔骨” 的道理。哪怕是看似直来直去的一拳(比如掩手肱捶),内里也一定有螺旋拧裹的劲,就像子弹旋转着出膛,只有这样筋路才能通,劲才能透到梢节。
最后,“气血滋养” 是筋关稳固的保障。中医讲 “肝主筋”,还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筋的柔韧和弹性,全靠肝血滋养、内气温煦。要是只傻练蛮拉不养气血,筋会变得干枯脆弱,很容易受伤。所以练完功后,一定要配合舒缓深长的呼吸(逆腹式呼吸效果尤其好),让气沉到丹田,既能滋养脏腑,又能推动血液温润全身筋膜。其实站桩、打坐,甚至练缓慢柔和的套路,本身就是滋养气血的好方法,毕竟 “练养结合,方为正道”,这里养的,就是这层关键的筋膜和气血。
等真把筋关破开,那种感觉堪称脱胎换骨:全身关节像卸下了千斤枷锁,轻灵松活至极;丹田的内气不再是憋住的 “死水”,而是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直透四梢(手脚指头尖),真正能做到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发劲似放箭,无往不利”。更妙的是,筋膜强韧了之后,抗冲击、化来力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这才是内家拳 “棉里裹铁” 的真功夫;此时再行拳走架,自会有种连绵不断、周身一家的整体协调美,再也不是胳膊腿各自用力的局部运动。
说到底,破筋关从无捷径,它更像一场和自身习惯较劲的持久战。关键是死死抓住 “松、抻、拧、养” 这四个字,在每一次站桩、每一趟拳架里细细体悟 —— 别贪快,也别蛮练,就像文火慢炖,等时辰到了,功夫自然能成。而当筋关真正通畅的那一刻,内家拳的这扇大门,才算真正为你敞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