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虚无之境,实有真乐真受用处
更新时间:2025-10-21 22:11 浏览量:1
1
太极不急。修行之路上不能急躁。静为躁君,静修之要诀,是先难后获。先付出努力,经历困难,而后方能有所收获。初学静修,当以静心为要。摒弃杂念,专注一境,方入静修之门。入门之后,修炼的要诀在澄心、守一、存神。
静修得妙,之后如同竹节生长,头头是道,妙境不断涌出,其源头便是先天一意。《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那虚无之境,实有真乐真受用处。一元常见,万象回春。一元对应的是天地初始之炁;常见一元,万象自然回春,生机勃勃也。
这其中的妙处,言辞自然难以形容。日中有暇,须端坐片刻,内观心体。贪嗔痴慢疑,五毒若能清净,便能拔除业障。身上的病根,也可以次第除之。这个过程也叫气冲病灶。绵绵若存,坚持修行,机缘到处,自会天从人愿。洗心涤虑,清除尘累,身心清净,根基立定,大道何难?
2
修炼太极功夫宜从下等功夫做起。多数人皆如此,我们不必强求例外。养心以静,以静养心。静则无为故心清。练太极拳有句拳谱说的极是,身虽动,心贵静。老君爷在《道德经》中讲,静为躁君。躁由静生,亦由静制。若想更清晰了解“静”的重要性,可以参悟《清静经》。
心乱则神散,心正则神聚。站桩、打坐、观心皆可,关键是能做到心如止水。明心以见性,我们需历经磨难,不断修行,去除杂念,方能明心见性。以智慧之光,观照自身元神,如此,方能洞悉本心,了然天地。要想参悟元神的奥秘,离开慧根着实不行。
定以长气,定者,心之静也。心定,则气自长。心平气和,不偏不倚,如此方能与道合一。通过调控心神与气息实现内在稳定。心定则气自长的理念源自《黄帝内经》和传统中医养生思想,强调内心平静对气血调和的重要性。
3
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运行与精神调节。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心性需要在实践中历练,最后达到“静能定,动也定”的境界。宽容处世,和气养福。心平则气和,脏腑更加协调。心境平和,能量充足,智慧也能随之提升,相貌跟着转变,人也会变好。
精力充沛了,人会朝年轻化转变。在儒家,这称作是修身养性。气足了,经络畅通,五脏也变得很平衡。内在修好了,外在的状态自然也变得特别好,健康又有精神。人的能量场很弱,就会负面而又消极。想要善待他人,善待这个世界,首先就要完善自己。
精力的充沛需要寡欲,寡欲则一元固故精生。人之欲望繁多,则元炁易散。若能寡欲,元炁自固,精自然而生。致虚以立意,致虚则万缘空故意实。致虚者,心无杂念也。立意,乃立道心,明志向。丹经所讲主要围绕精气神进行。
感恩您的关注和阅读。阅读到这里,您是有智慧和福报的,为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