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道便不远
更新时间:2025-10-20 14:13 浏览量:1
1
君于云端观沧海,我在红尘谋三餐。俗世普通人为了谋个生计,拼尽全力,如同耕田之牛,又似伏枥之马,为人所驱驰,所得仅是一日三餐。往往不懂性命之学,看不透世事,苦海无边,四望无岸。事业未成,身心先疲,百病缠身。若不遇圣师指点迷津,前路可想而知。
病痛或为点醒一个人的契机,有智慧的学长自然懂得生命重要。病痛使人通身汗下,心下也许着急上火,然而又不知该如何调理身心。此种情形就需要明师指点迷津了。我们一直在讲的就是太极功夫,习练六年,受益匪浅。是以常借太极功夫来讲。
学点功夫傍身,短一点的套路,或者如太极周身行气法,可以做的,只管做,得闲了就练。虽非要道,练得好了,也为得道筑下根基。如同建房,先筑牢地基,再竖起坚实的柱子,建屋而后再精装修,细细打磨,次第而成。
2
若是不从筑基开始,又不坚持练功,还妄想有大的成就,如此就会像缘木求鱼一样。练功之外需要读书,“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读书与修行的紧密关联。老君爷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为道,二者殊途同归,皆是探寻宇宙真谛。《钟吕传道集》指出读书需要“采意合心”,其要旨在于理解深层道理而非死记硬背。王重阳先师指出,读书能使人“心光洋溢,智神踊跃”,这一点对于修行很重要。但读书不可脱离实践,否则无益于修行。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知行合一。吕洞宾祖师也主张将经典智慧融入修行。修习丹道,自然要穷理,读书是必须必然的。不过读书不可按图索骥,真知来自实践,贵在修行。没有明师点破,往往难以读懂丹经。学长可从站桩始修。
3
站桩之后,终有一日会有收获的,自此开始,仿若山门次第开。妙绪纷来,品味到这修行的滋味,自然不会停手了。这做学问自然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由低到高。但是练习功夫,虽说从基础功夫入手修炼,下学上达。
功夫也无所谓下等上等,大道至简,真正的高手无招胜有招。下等功夫也炼心,上等功夫也炼心。炼心功夫上乘,那下等功夫也能成为上乘功夫。下等功夫之人练功时需要去除妄想或游思,上等功夫之人霎那之间便可大彻大悟。
道本一,然人有别。根性利者,觉之易;钝者,悟之难。但能潜心,皆可至简。不论根性利钝,既为丈夫,心有所向,道便不远。虽道途艰辛,吾何畏哉,吾何畏哉!修行虽有大志者,然不可起急躁之心,太极不急。
#金秋养生图鉴#
感恩您的关注和阅读。读到此处,您是智慧之人是有福报的,为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