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103岁杨振宁离世,“宁拙毋巧”启示了谁?

更新时间:2025-10-19 00:13  浏览量:2

10月18日,北京的秋风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人们心中的温暖。杨振宁先生,这位百岁科学巨匠,于今日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当人们沉浸在悲痛中时,突然想起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那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这八个字,是杨振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也是他治学态度、人生态度的写照。他的学生曾提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八个字,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宁拙毋巧",意思是宁愿踏踏实实、下笨功夫,也不走捷径、投机取巧。"宁朴毋华",则是宁愿朴实无华,也不追求表面的浮华。

杨振宁先生的科研之路,就是这八个字的最好诠释。13岁时,他对着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这个"狂言",他用一生的"笨功夫"实现了。

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个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的基本假设。但当时,学界并不接受这个观点,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学者的公开反对。杨振宁没有放弃,他和李政道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嗅到破绽,顶住压力,最终通过吴健雄的实验验证,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这是杨振宁常对弟子说的话。他曾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杨振宁的"拙",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体现在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上。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他毅然踏上归国之旅,成为首位访新的华裔学者。他募资设立交流基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晚年回归清华,亲自授课、引才,推动成立高等研究院,称其"是最后的事业"。

81岁定居清华,将寓所命名为"归根居",并在诗中写道:"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这不仅是对家国的深情,更是对"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践行。

他拒绝了建造超大型对撞机的提议,直言"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坚持将资源投入更紧迫领域。虽受争议,却无愧本心。

在这个追求速成、浮华的时代,杨振宁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渴望一夜成名,却不愿下笨功夫?多少人追求表面的光鲜,却忽视了内在的积累?

杨振宁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他不仅用科学成就帮助了中国,更用他的"笨功夫"精神,为无数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不是迂腐,而是对真理的敬畏;不是固执,而是对专业的专注;不是保守,而是对质量的坚持。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远渡重洋,最终落叶归根。他的科学成就照亮了人类认知的边界,而他的归根之路,则照亮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下"笨功夫"?我们是否还能在追求"巧"与"华"的浪潮中,坚守"拙"与"朴"的初心?

杨振宁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八个字,将永远闪耀在科学的星空下,指引着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正如他所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八个字,是杨振宁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