暄桐:如何将“技能”内化为“功夫”
更新时间:2025-10-18 01:27 浏览量:3
暄桐是一间传统美学教育教室,创办于2011年,林曦是创办人和授课老师,教授以书法为主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皆在以书法为起点,亲近中国传统之美,以实践和所得,滋养当下生活。
刚开始学习一门技艺,我们常常想要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公式”,能够让手下的出品更准确,更符合“标准”。 譬如暄桐入门课《写字旅行攻略》的桐学们,在写出第一道中锋之前,会思考这一笔究竟要写多少厘米粗?虎口不能一直保持圆形怎么办?
思考这些问题的桐学,往往都是生活里的“优等生”,但就像白蕉先生所说,“执死法者损天机”。一门技艺应该是一种方法,成为我们完成自我表达的通道,艺术学习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追求某一个标准化的答案。
“学技能”,还是“学功夫”? “技能”是机器化的,比如匠人能生产稳定一致的产品,它是一种尺度或标准。而“功夫”不完全是一个“技能”,它还需要我们将自己的趣味、审美置入其中,“功夫”体现心性。 《书谱》里谈到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当下心绪的体现,笔墨是他用于表达的手段,性情和技能的“情深调合”,才决定了艺术的高度。
如何将“技能”转化为“功夫”? “技能”内化于心,体现心性和审美,就成为了“功夫”。 如今的艺术教育并不缺少“技能”的训练,因为这是一条更“快速”的道路。暄桐教室除了关注技术的长进之外,更将重点放到了审美和心性的修习中,这需要时间,也考验耐心,帮助产生足够扎实的改变。
读书、静坐、写字 暄桐日课的学习系统,就是将“技能”内化为“功夫”的过程。 暄桐会有“50本必读书”,会系统性地学习静坐,也会在每一堂课程中,跟随林曦老师深入地读一幅字,理解某一幅画。每堂课的资料区在基础练习之外,还整理了大量经过挑选,作为欣赏补充的作品,帮助提高审美的宽度和深度。 并且,往往是那些技能之外的讲述,能够由“迹”到“心”,引导我们开启内在力量的醒觉。 我们的学习不应只是“写得像”,更应该是“写得有自己”。 许多大艺术家在无限熟练以后,往往会回到最初的简单纯粹,每道笔墨都是“一期一会”,初学时稚拙的“不完美”,也值得我们好好保留,慢慢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