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上学路的“变身记”——城市治理用“绣花功夫”织就民生温度
更新时间:2025-10-16 22:58 浏览量:2
10月15日,铁西区南七东路,孩子们背着书包的身影与老人们晨练的脚步交织。这条串起四所中小学的上学路其“变身记”折射出的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温度与“绣花功夫”。
上学路藏着群众急难愁盼
南七东路沿线分布着太阳小学、应昌小学、三十一中学、兴工四校等四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上学路。改造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用附近居民的话说,有“三愁”:一是小区门口人行道太窄,老人孩子擦肩接踵,总提心吊胆;二是接送孩子没地儿歇脚,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尤其对老年人是考验;三是晚上灯光昏暗,走夜路心里不踏实。
市民有所呼,政府有回应。铁西区城管局牵头,联合多部门启动改造。目标很明确,要修路,更要打造一条让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居民舒心的上学路。改造涵盖道路、交通、排水、电气、景观五大方面,每一项都紧贴着前期调研收集到的“民生痛点”。比如,压缩了部分停车位,硬是把小区门口的人行道拓宽了;沿街和学校周边增设了带扶手的休息座椅;把老旧的抱箍灯头全换成了节能明亮的LED灯。桩桩件件,都精准回应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多部门联动破解民生痛点
一条街道的改造,何以能引发如此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次城市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从“我要建”到“你需要”,治理的起点是问需于民。这次改造最亮眼的一点,就是方案“贴着民意走”。项目启动前,工作团队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而是用脚丈量,挨家挨户地问。通过“三问于民”,把居民关切的问题摸了个透。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考虑到接送孩子的多是老人,新增的休息座椅特意加装了扶手,方便老年人起身。
从“拍脑袋”到“请外脑”,决策的底气是问计于专。民生工程不能光有热情,还得有科学。方案评审会请来的“外脑”阵容很有意思:市妇联、市交警支队、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妇联代表从儿童和女性安全视角提出建议,交警从交通疏导的专业角度出主意,大学教授则从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上把关。于是,方案里就有了防撞设施、临时交通引导标志、融入“家校和谐”主题的文化墙……专业力量的注入,让改造方案既接了地气,又提了档次,避免了“千街一面”的尴尬。
从“通路”到“通心”的蝶变
从“通路”到“通心”,空间的功能是服务于人。改造后的南七东路,不再是一条冷冰冰的交通线,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学校门口增设了风雨廊,为等候的家长遮风挡雨;围墙上画着安全教育壁画,寓教于乐;老年人聚集的社区门口,设置了反诈骗科普角。这些设计,让街道的功能从单一的“通行”,拓展为集安全、便利、休憩、教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场景。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建设,正从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向营造高品质人文环境的方向迈进。
“以前接孙子,站半天腿都麻了,现在有这带扶手的椅子,真得劲儿!”家住附近小区的王大爷坐在新装的座椅上,跟项目负责人聊得起劲。他指着不远处重新施划的校车专用停车位说:“你看,现在车停得规规矩矩,孩子上下车也安全多了。”从最初提意见时的眉头紧锁,到如今的笑意盈盈,一条路的变化,清清楚楚地写在了居民的脸上。
一条路的改造,看似是城市建设的“小事”,实则是民心向背的“大事”。当城市的规划图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充满了对孩童、长者、行人的细致关怀,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有了“家”的温度。城市治理千头万绪,落脚点终归是人。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的“需求单”变成政府的“履职单”,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治理领域的生动注脚。
沈报全媒体记者:于海
编辑:赫明
责任编辑:刘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