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兰微半年赚了去年12倍?没玩虚的,全是多年攒下的“笨功夫”
更新时间:2025-10-13 08:38 浏览量:1
前几天没事翻半导体公司的财报,翻到士兰微2025年中报时,眼睛一下亮了。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65亿,去年同期才0.22亿,算下来涨了1162.42%,差不多是12倍!身边不少关注半导体的朋友都纳闷:之前还听人说行业有库存压力,好多公司业绩平平,怎么士兰微突然就爆了?其实你仔细扒扒它这些年干的事就懂了,这哪儿是“突然”,全是靠多年扎扎实实干出来的“笨功夫”,一点投机取巧的活儿都没沾。
要说士兰微最核心的“笨功夫”,得先提它死磕到底的IDM模式。可能有人没听过这词,简单讲就是从画芯片图纸(设计),到自己建工厂造芯片(制造),再到最后打包测试(封装),全链条自己来,不外包给别人。这模式苦得很,前期得砸几十亿建厂房、买设备,好几年见不着回头钱,好多同行都嫌麻烦,选“轻资产”模式。只画图纸,生产外包,省事还省钱。但士兰微从2000年初就认准了IDM,一路咬牙扛下来,哪怕中间遇到资金紧张,也没动摇过。
光说坚持没用,得看真金白银的投入。2024年它光研发就砸了10.34亿,比前年涨了近20%,这些钱大半都投在了产线建设上。最关键的12英寸IGBT产线,从规划到能稳定出货,足足磨了5年,2025年终于把良率干到了92%。别觉得92%一般,这行里IGBT芯片是装在新能源汽车主电机上的,对稳定性要求高得离谱。汽车跑起来又高温又震动,芯片出一点错都不行,良率每多1个点,成本就能省不少,92%已经是行业里的好水平了。也正因为有这条自己的产线,比亚迪才直接砸了50亿订单锁产能。为啥?因为士兰微不会像那些靠代工的公司,旺季时拿不到产能耽误交车,供应稳得很。
除了砸钱建产线,士兰微另一手“笨功夫”就是死磕研发,不搞那些短平快的噱头。半导体这行技术迭代快得吓人,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可能就落后了,必须常年泡在研发里。2025年以来,它新拿到的专利授权就有53个,比去年同期多了15%还多,这些专利不是随便凑数的,大多是针对车规级芯片的关键技术。比如怎么让芯片在汽车高温环境下更耐用,怎么降低功耗,都是能实打实用到产品上的硬技术。就说它的IGBT芯片,2020年才刚进全球前十,2023年营收就暴涨140%突破14亿,现在还能给比亚迪、吉利这些头部车企供货,这可不是靠运气撞来的,全是研发磨出来的。
更实在的是,士兰微不贪多求全,就盯着细分赛道往深里钻。它没去挤消费电子芯片的红海。那地方品牌多、竞争凶,利润薄得像纸,反而认准了功率半导体这个刚需领域,尤其是车规级市场。早几年新能源汽车刚起来的时候,车规芯片基本被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这些外企垄断,国内企业想进场难得很,光认证就得熬一两年。士兰微就沉下心做测试,一款车规级低压MOS器件,从实验室做出样品,到能批量出货,前前后后过了300多项可靠性测试。高温烤、低温冻、反复震动,硬生生磨了3年才拿到车企的入场券,这股韧劲一般公司真没有。
这份坚持也正好踩上了政策和市场的风口。今年9月,八部门一起发了个政策,明确说车规级芯片的自主率要超80%,还给了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其实早在2024年1月,工信部就发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强制要求汽车核心部件必须用车规级芯片,不能再用普通工业级的凑数。政策托底,市场需求也跟着爆涨,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涨了35%,而且每辆车的功率芯片用量,比燃油车多3倍,士兰微的订单直接排到了下半年,根本不愁卖。
最能体现它“笨功夫”价值的,是那些拿得出手的实打实成绩。它的IPM模块(智能功率模块)早就超过日企,成了国内第一、全球前三,2023年营收都19.83亿了,同比还涨37%。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你家空调、洗衣机里都得用,相当于这些家电的“电力管家”,需求量特别大,士兰微就靠一点点优化性能、降低成本,慢慢把市场从日企手里抢了过来。还有车规级IGBT模块,2023年营收就突破14亿,现在随着12英寸产线放量,更是成了营收增长的主力,这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可能有人会说,行业景气了谁都能赚钱,但士兰微的增长里,有太多“非景气周期”攒下的实力。2023年那时候半导体行业还在清库存,好多公司营收都跌了,士兰微反而涨到93.4亿,同比还涨13%;当时它归母净利润虽然亏了3578万,但主要是因为持有的股票价格波动。扣掉这些不常有的损益,实际主营业务盈利有5890万,说明它的核心业务早就在赚钱了。要是没有之前多年的产线和技术积累,就算2025年行业回暖,它也接不住这么多订单,更别说赚12倍了。
现在再看士兰微的业绩爆发,就特别清楚了:建产线的“笨功夫”解决了供应稳定的问题,砸研发的“笨功夫”突破了技术门槛,盯细分赛道的“笨功夫”踩准了市场需求,这三样凑在一起,再遇上政策东风,想不增长都难。对比那些靠概念炒作的企业,士兰微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没有一点虚的。
其实不光士兰微,中国半导体要真的不被“卡脖子”,靠的就是这种愿意下“笨功夫”的企业。不追短期热点,不搞虚头巴脑的概念,就盯着技术和产线死磕。它们可能不会每次财报都有12倍的爆发,但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才是最靠谱的,也是咱们中国半导体真正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