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脱口秀大王”:东方朔的嘴炮功夫如何让他化险为夷
更新时间:2025-10-13 08:22 浏览量:2
公元前140年,未央宫外,一个书生扛着三千竹简正准备进宫面试。这场看似普通的求职,将成就中国历史上最会说话的智者——东方朔。
“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当汉武帝读到这份自荐信时,不禁笑出了声。这个叫东方朔的年轻人,用他那独特的幽默感,成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01 另类求职:史上最幽默的自荐信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初入长安时,给汉武帝写了一封堪称千古奇文的求职信: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如今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这封自荐信,简直就像现在的求职者在简历上写“我颜值堪比吴彦祖,才华赛过钱钟书”一样大胆。可就是这样一封“狂妄”的自荐信,却让汉武帝眼前一亮,给了他一个待诏公车的职位。
想想现在找工作写简历,大家都恨不得把自己夸成一朵花。可跟东方朔比起来,咱们的“精通Office办公软件”“有团队协作精神”是不是显得太没创意了?
02 智谏君王:说话是门艺术
有一次,汉武帝下令要诛杀一个冒犯他的宫廷艺人。在场的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唯有东方朔挺身而出。
他一本正经地对那个艺人说:“你确实该死!皇上如此仁德,你不但不感恩,还竟敢冒犯龙颜,你该当何罪?”接着,他转身对汉武帝说:“陛下,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宽宏大量,不如让臣替您骂他一顿,然后放他走吧!”
这番话既给了皇帝台阶下,又救了一条人命。《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
“朔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于是上乃释之。”
这种劝谏的智慧,让我想起家里老人在教育孩子时,从来不当面斥责,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循循善诱。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又保全了孩子的面子。
03 急智解围:化险为夷的智慧
东方朔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总能凭借急智化解危机。有一次,汉武帝得到一壶据说饮后能长生不老的“仙酒”,正要饮用时,东方朔却抢过来一饮而尽。
汉武帝勃然大怒,要处死东方朔。东方朔却不慌不忙地说:“如果这真是仙酒,陛下杀我我也不会死;如果我被陛下杀死了,说明这仙酒是假的,陛下为何要为假酒杀人呢?”
这番话让汉武帝转怒为喜,不仅赦免了他,还重赏了他的机智。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闯了祸,与其躲躲藏藏,不如主动认错,再用点小幽默化解父母的怒气。东方朔深谙此道,总能在危急关头,用幽默化解危机,用智慧赢得转机。
04 大智若愚:幽默背后的深意
东方朔表面上看是个滑稽逗笑的弄臣,实际上却是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他经常用看似荒唐的方式,表达深刻的见解。
有一次,长安城建章宫出现一只奇怪的动物,众人都不认识。汉武帝问遍群臣,无人能答。最后还是东方朔站出来说:“我知道这是什么,但陛下要请我吃饭,我才说。”
等酒足饭饱后,他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苇塘,陛下要赏赐给我,我才说。”等到所有要求都得到满足,他才缓缓道出这是驺牙,并预言远方将有部落来归顺。一年后,果然应验。
《汉书》中这样评价东方朔: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的一位老教授,总爱用讲笑话的方式讲解深奥的理论。当时我们只顾着笑,后来才明白,那些笑话里藏着多少人生智慧。
如今在山东陵县的神头镇,还保留着东方朔的墓地。当地百姓世代传颂着他的智慧故事。
其实,东方朔的幽默从来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智慧。 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他用笑声化解危机,用幽默传达真理。这种智慧,在今天这个处处需要情商的社会,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能说会道不难,难的是在谈笑间化解危机,在幽默中蕴含智慧。 这或许就是东方朔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轻松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