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告:过了70岁老人,宁可打打麻将,也不要随意去做这8件事
更新时间:2025-10-10 18:21 浏览量:2
70岁以后,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扛揍”了,很多看似“养生”的做法,反而可能让你吃亏。有人退休后一心补身体、练功夫、换新牙,结果没补好,反倒出事的也不在少数。
打打麻将,虽然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但对这个年纪来说,反而是保命的日常。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医生劝你“宁可打麻将,也别做这8件事”?这是危言耸听,还是老实忠告?
我们来一个一个掰开说清楚。
过度体检是第一个坑。很多老人退休后特别热衷体检,三个月一次,恨不得做全套。结果查出一堆“小结节”“轻度增生”,吓得吃不下饭。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定期体检但过度检查反而可能引发焦虑、误诊、甚至不必要的干预。人这一生,最怕“查出病,没病也变病”。
瞎补营养品是第二个常见误区。吃保健品像吃饭一样,每天一大把,钙片、鱼油、蛋白粉轮番上阵。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就发过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治疗,更不是长寿灵药。
过了70岁,肾功能、肝代谢都在减弱,乱补一通,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长期超量摄入,后果不轻。
盲目节食减肥也危险。很多老人怕“三高”,于是开始吃得极少,生怕摄入多一口油。可70岁以后,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如果还要节食减肥,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肌少症、跌倒骨折等问题。别拿年轻人的方式套老人的身体。适当的脂肪、蛋白,是维持生命质量的关键。
频繁泡脚、灌肠、拔罐、刮痧,这些“民间保健法”,做一次两次无伤大雅,但一到老年人手里就容易“走火入魔”。有老人天天泡脚,一泡就是一个小时,结果泡出低血压,甚至昏倒在浴室。身体老了,对外界刺激的调节能力下降,太过激进的养生方式,反而容易“好心办坏事”。
过度社交、情绪绑架,也是不少老人忽略的“隐性健康杀手”。有些人退休后突然觉得空虚,于是把生活节奏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跳广场舞,中午聚餐,晚上打牌,日程堪比打工人。
表面热闹,内里却累垮身心。而且人越老,情绪调节能力越差,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爆怒火,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轻信“老偏方”治未病,是很多70岁以上老人绕不开的坑。什么“醋泡鸡蛋治关节”“生吃大蒜防癌”,这些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土办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就曾指出,大部分偏方未经临床验证,使用不当可能加重病情。信偏方,不如信睡觉,一个规律的作息,比什么奇技淫巧都实在。
频繁换牙、种牙、整牙,确实能改善咀嚼功能,但风险不小。牙齿是小工程,牙床却是大问题。老年人的骨密度、血液循环都在下降,种牙恢复慢、感染风险高,还有一些慢病患者根本不适合做大创手术。很多老人“为了一口好牙”,结果住进了医院。不是不能弄,而是要评估清楚再决定。
长途旅行、频繁倒时差,听上去潇洒,其实很容易出事。70岁之后,心肺储备功能下降,长时间坐飞机、气压变化、睡眠紊乱,很容易诱发脑梗、心律失常等问题。尤其是已经有基础病的老人,突然从北方飞去热带,再从热带转高原,身体可吃不消。旅个游,别把命也搭进去。
那为什么反倒鼓励打麻将?不是说麻将上瘾伤身么?确实,但70岁以后,麻将的好处也不容小觑。它能让人动脑、动手、与人互动,是一种认知锻炼+社交刺激的复合活动。
尤其是对于预防老年痴呆,麻将这种“适度烧脑”的游戏,比一个人看电视强太多。只要不过度,不沉迷,打麻将反而是一种“软锻炼”。
要注意的是,麻将虽好,不能天天通宵打,不能情绪激烈打,不能赌气赌钱打。麻将是工具,不是药方,关键看你怎么用。
有些人觉得,退休就该“折腾自己”,补身体、整牙、练功夫、游世界。听起来积极,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透支。70岁以后,最好的生活方式是“稳”。别折腾,别试探身体的极限,别盲目跟风。身体这台机器,老了之后经不起“反复启停”。
如果你坚持每年体检,却被查出越来越多的“毛病”;如果你买了几十瓶保健品,却感觉越来越没精神;如果你觉得退休生活很“充实”,却越来越累、越来越烦躁——那说明你的方式可能真的出了问题。
医生的建议,从来不是让你“啥也别做”,而是要你少做“无效努力”,多做“有益松弛”。70岁以后,真正的养生是“顺着身体”,而不是“挑战极限”。
打麻将,也是一种“顺着过日子”的方式。桌上一坐四五个老朋友,边打边唠,手脑眼都在动,还能缓解孤独感。不激烈、不费力、不冒险,这才是适合晚年的节奏。
市面上各种“养生经”“长寿课”,大多数都热热闹闹,一本正经地误导人。真正值得信的,是那些在临床上看过太多案例的医生,他们早就明白,70岁以后,身体的需求只有一个字——“稳”。
别贪功,别求快,别听风就是雨。稳着活,慢着过,笑着老,比啥都强。
如果你身边也有70岁以上的亲人、朋友,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最想劝长辈别做的“健康错事”。
健康这件事,不靠一时努力,靠的是长期清醒。关注我,我们一起,把健康这件事,活明白。
参考文献: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不适宜使用保健品的风险与建议[J].2023,42(5):456-460.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教育中心.老年人健康体检指南与误区分析[J].中国健康管理,2022,18(3):215-219.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的通知[R].202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