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Optimus 急刹车!放弃年内千台目标,却秀中国功夫抢镜电影首映:手部难题卡脖子,2026 量产能否破局?
更新时间:2025-10-09 22:23 浏览量:2
当《创:战神》的首映礼聚光灯亮起,一个特殊的 “嘉宾” 突然成为全场焦点 —— 特斯拉 Optimus 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身着科技感十足的外壳,竟当众秀起了中国功夫,出拳、摆架的动作流畅利落,仿佛要和电影里穿越而来的 “战神” 阿瑞斯一较高下。这段视频很快在社交平台刷屏,622 万次查看、1.5 万条转发,让网友直呼 “科技圈玩起跨界比娱乐圈还会整活”。
可热闹背后,却藏着特斯拉不愿提及的 “冷现实”:就在 Optimus 忙着在首映礼 “刷脸” 时,其年内量产计划已悄然搁置 —— 从今年 3 月马斯克喊出的 “最少 5000 台”,到后来缩水至 2000 台,再到如今彻底放弃,这场持续半年的 “量产冲刺”,最终栽在了一个看似细小却致命的问题上:机器人的手部。
一、首映礼的 “功夫秀”:科技与娱乐的跨界狂欢,难掩量产焦虑
10 月 7 日,特斯拉官方账号发布的一条视频,把 Optimus 推上了热搜。视频里,Optimus 站在《创:战神》首映礼的红毯旁,机身线条贴合电影的赛博朋克风格,手臂灵活转动,做出一套颇有章法的中国功夫动作,配文 “尝试在《创:战神》首映式上挑起争斗”,玩梗的同时,也秀了一把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
网友的评论瞬间炸开了锅:“这机器人比我打得还标准,是偷偷报了武术班吗?”“特斯拉这是要转型做‘娱乐明星’了?”“看完想蹲一个 Optimus 打咏春的续集!”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条视频发布的时间点,恰好是特斯拉确认 “放弃年内量产 Optimus” 后的第 3 天。一边是娱乐化的高调亮相,一边是量产计划的默默搁置,这种反差像极了一场 “转移注意力” 的策略 —— 毕竟,比起 “技术遇挫”,“机器人秀功夫” 显然更能收割流量。
更巧的是,《创:战神》本身的剧情,似乎和 Optimus 的处境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部迟到 12 年的续作,讲述了 “有感知的程序进入人类世界,而人类尚未做好准备” 的故事;而 Optimus,作为特斯拉押注未来的 “感知型机器人”,如今也正卡在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的关口 —— 人类已经期待了它 4 年,但它的 “手部” 却还没准备好。
据迪士尼官方消息,《创:战神》将于 10 月 17 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比北美晚 7 天。不少网友调侃:“或许等到电影上映时,Optimus 的手部问题还没解决?” 这种调侃的背后,是科技爱好者对 Optimus 量产的深切期待 —— 毕竟,从 2021 年特斯拉在 AI Day 上首次宣布这个项目开始,大家已经等了太久。
二、从 5000 台到 0 台:Optimus 的 “量产过山车”,栽在 “最不起眼” 的手部
Optimus 的 2025 年,开局有多猛,结尾就有多凉。
今年 3 月,马斯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突然抛出重磅目标:“今年 Optimus 的产量最少要达到 5000 台。” 这个数字一出,立刻在项目组内部引发反弹 —— 据知情人士透露,不少员工当场就向马斯克反馈 “目标过于乐观”,甚至有人直言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连 1000 台都难实现”。
但马斯克显然没听进去。作为特斯拉的 “灵魂人物”,他向来擅长用 “激进目标” 推动团队前进,从 Model 3 的 “4000 辆 / 周” 产能奇迹,到 SpaceX 的星链计划,过往的成功让他对 “不可能” 有天然的执念。可这一次,Optimus 的现实,比他想象的更骨感。
仅仅 3 个月后,特斯拉就悄悄把产量目标砍到了 2000 台。外界当时猜测,可能是供应链出了问题,或是 AI 算法需要优化,但很少有人想到,真正的 “拦路虎” 会是机器人的手部。
直到今年夏季,项目组向马斯克提交的一份报告,才揭开了真相:Optimus 的手部存在严重的功能问题 —— 即使勉强完成生产,机器人也无法实现精准的抓握、捏取动作,甚至连拿起一杯水、拧开瓶盖这样的基础操作都难以完成。更严重的是,手部的关节磨损速度远超预期,可能用不了多久就需要更换零件,这对于 “规模化量产” 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手部及前臂是整套机器人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马斯克在上月的一个播客节目中,终于公开承认了这个问题。他的语气里少了往日的自信,多了几分无奈:“我们以为能快速解决,但事实证明,仿生手部的复杂度远超想象。”
就这样,原本计划年内量产的 Optimus,最终彻底搁置了 2025 年的生产计划。特斯拉官方给出的说法是 “集中资源解决手部设计问题及作其他改进”,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场 “被迫的暂停”—— 与其生产出一堆 “用不了的机器人”,不如先把核心难题攻克。
回顾 Optimus 的产量目标变化,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3 月 5000 台→6 月 2000 台→9 月搁置。这种剧烈的波动,不仅暴露了特斯拉对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的预判不足,也让外界对马斯克的 “激进风格” 产生了质疑 —— 毕竟,对于科技产品来说,“跳票” 或许可以接受,但 “目标反复无常”,很容易消耗市场的信任。
三、4 年磨一剑:Optimus 的 “成长史”,藏着特斯拉的 “未来赌局”
其实,Optimus 的故事,早在 2021 年就开始了。
那一年的特斯拉 AI Day,马斯克第一次提出了 “人形机器人” 的概念。他站在舞台上,拿着一张设计图,兴奋地向观众介绍:“Optimus 身高 1.75 米,体重 57 公斤,能搬起 20 公斤的重物,未来会成为人类的‘劳动力伙伴’,取代危险、重复的工作。”
当时,不少人觉得马斯克在 “画大饼”—— 毕竟,那时的 Optimus 还只是一张图纸,而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也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量产更是遥遥无期。
但特斯拉的执行力,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2022 年的 AI Day 上,Optimus 的原型机首次亮相,虽然只是缓慢地走了几步,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整个科技圈沸腾了 —— 这是第一个由车企推出的、具备实用潜力的人形机器人。
2023 年,第二代 Optimus 问世,进步肉眼可见:它能更灵活地转动关节,甚至能完成 “给植物浇水”“整理物品” 等精细动作。马斯克当时信心满满地宣布:“2025 年,我们会开始向其他公司交付 Optimus,2026 年实现量产,目标是 5 万到 10 万台。”
今年年初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马斯克的目标更激进了:“2025 年,我们计划生产 10000 台 Optimus。” 但话音刚落,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内部目标是 1 万台,实际生产数千台会更可行,我对此有信心。”
现在看来,这句 “补充” 更像是一种 “提前铺垫”。毕竟,从 1 万台到 “数千台”,再到如今的 “0 台”,落差实在太大。
但很少有人知道,马斯克对 Optimus 的期待,早已超出了 “一款产品” 的范畴。本月初,他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互动时,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未来特斯拉 80% 的价值,将来自于 Optimus。”
这句话背后,是马斯克的 “未来赌局”:在电动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斯拉需要找到下一个 “增长曲线”,而人形机器人,就是他选中的 “王牌”。据特斯拉内部测算,如果 Optimus 能实现量产,未来可能覆盖制造业、服务业、家庭护理等多个领域,市场规模将远超电动车 ——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遇到手部难题,特斯拉也不愿放弃,而是选择 “暂停量产,全力攻坚”。
四、手部难题有多难?仿生手的 “毫米级挑战”,是人形机器人的 “珠峰”
很多人会疑惑:不就是一个机器人的手吗?为什么会难住特斯拉这样的科技巨头?
答案是:人形机器人的手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不是简单的 “机械爪”,而是需要高度仿生、具备 “感知能力” 的 “智能手”—— 要知道,人类的手有 27 块骨头、39 条肌肉,能完成从捏起一根针到举起几十斤重物的精准动作,而要让机器人的手达到类似的水平,难度堪比 “造一座微型珠峰”。
开源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灵巧手正向着高度仿生、精细化方向升级,是 Optimus V3 迭代强确定性的重点。” 这里的 “精细化”,指的就是手部的控制精度 —— 比如,机器人拿起一个鸡蛋时,既不能用力过猛把鸡蛋捏碎,也不能力度太轻让鸡蛋滑落;拧瓶盖时,要能感知瓶盖的螺纹,调整旋转的力度和速度。
而 Optimus 目前遇到的问题,恰恰就出在 “精度” 和 “耐用性” 上。据业内人士透露,Optimus 的手部采用了多关节设计,每个关节都需要电机、传感器和 AI 算法的协同,但目前传感器的反馈速度还不够快,导致机器人无法实时调整力度;同时,关节处的材料磨损过快,无法满足 “长期使用” 的需求 ——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Optimus 就无法真正 “实用化”。
更关键的是,手部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 “核心接口”。如果手不能用,机器人即使能走路、能说话,也无法完成 “搬运”“装配”“护理” 等核心任务,最终只能成为 “摆设”。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会说 “手部及前臂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它就像人的 “心脏”,一旦出问题,整个机器人就会 “瘫痪”。
其实,不只是特斯拉,全球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都在手部问题上 “卡过壳”。比如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虽然能跑能跳,但手部的精细操作能力一直是短板;索尼的 Aibo 机器狗,手部(爪子)也只能完成简单的抓握动作。
“从技术角度来说,人形机器人的手部,是目前机器人领域最难突破的方向之一。” 一位 robotics 领域的专家告诉笔者,“它需要机械设计、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AI 算法的深度融合,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都无法实现突破。特斯拉能在 4 年内做到现在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要量产,还需要时间。”
五、2026 年量产?特斯拉的 “Plan B”,和产业链的 “等待与机会”虽然 2025 年的量产计划泡汤了,但特斯拉并没有放弃 Optimus。
9 月 30 日,特斯拉官方宣布了新的 “时间表”:“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 2025 年底推出第三代 Optimus(Gen3),并在 2026 年开始量产。” 马斯克更是放出豪言:“预计到 2030 年前,Optimus 的年产量将达到 100 万台。”
这个新计划,比之前的时间表晚了 1 年,但也更显务实。开源证券分析认为:“临近 10 月,Gen3 机器人定型越来越近,后续订单落地的消息将给板块带来持续催化。Gen3 机型定型后,特斯拉将进行大规模制造的测试,预期出货量预计 3-5 万台;并可能同步开发面向未来大规模量产的 Gen4 机型,同时对供应商产能建设、海外建厂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对于产业链来说,特斯拉的 “推迟量产”,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原本期待今年拿到订单的供应商,需要再等 1 年;但另一方面,特斯拉有了更多时间优化设计,供应商也能同步提升产能和技术,为 2026 年的量产做好准备。
尤其是国产供应链,正迎来 “卡位” 的关键期。开源证券指出:“特斯拉链聚焦‘强确定性’,国产链把握‘供应链卡位’与‘应用场景放量’两个方向。” 也就是说,那些能在手部组件、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领域突破的国产企业,未来很可能进入特斯拉的供应链,分享 Optimus 的 “万亿市场”。
比如,手部的电机需要小型化、高扭矩,国内已有企业在研发相关产品;传感器方面,国产的力控传感器精度也在不断提升。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我们已经和特斯拉的团队有过接触,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订单,但他们对国产零部件的关注度在提升,毕竟成本和交付速度都是国产供应链的优势。”
除了供应链,应用场景的 “提前布局” 也在悄然进行。据了解,已有不少制造业企业与特斯拉沟通,希望成为 Optimus 的 “首批试用客户”—— 毕竟,在汽车工厂、电子厂等场景,重复的搬运、装配工作很适合机器人来完成,一旦 Optimus 量产,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能会大幅提升。
六、科技的 “慢”,才是对未来的 “负责”
当 Optimus 在《创:战神》首映礼上秀出中国功夫时,有人觉得这是 “噱头”,有人觉得这是 “科技的浪漫”。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认: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坦途。
从 2021 年的图纸,到 2022 年的原型机,再到 2025 年的 “手部难题”,Optimus 的每一步,都在试探科技的边界。马斯克的 “激进目标” 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他的 “不放弃”,却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走进现实的可能。
有时候,科技的 “慢”,才是对未来的 “负责”。如果特斯拉为了赶进度,强行量产 “手部有缺陷” 的 Optimus,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也让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失去信心。如今的 “暂停”,是为了未来更好的 “出发”。
《创:战神》里有一句台词:“程序会出错,但人类的勇气不会。” 对于 Optimus 来说,手部难题或许是当前的 “错误”,但特斯拉攻克难题的勇气,以及整个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不会消失。
2026 年的量产计划能否实现?2030 年的百万台目标是否只是 “画饼”?现在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我们可以期待:当 Optimus 的手部真正灵活起来的那一天,它不仅能在电影首映礼上秀功夫,更能走进工厂、走进家庭,成为人类真正的 “伙伴”。
而那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