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来风:解乱麻考验深功夫
更新时间:2025-10-09 15:23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林盈枝
图源:视觉中国
基层工作,常遇“乱麻”之困。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新发矛盾交织叠加,解决起来千头万绪。解“乱麻”,不能凭一时之勇、一腔热血,还需沉心静气、抽丝剥茧。这不仅是检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也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必修课。
现实中,“乱麻”当前,有的急于求成,未及深研细究便挥起“快刀”,不顾实际的结果是埋下更大隐患;有的为图省事,以简单处理应付多元诉求,导致解决方案与群众期待严重偏离;还有的对历史积案不闻不问,任由“疙瘩”变成“死结”。此类现象,暴露出对问题缺乏“解剖麻雀”的耐心、对矛盾缺少“抽丝剥茧”的钻研、对群众缺了“将心比心”的温度。“解乱麻考验深功夫”,这个“深”,贵在三个“沉”。
以调研开路,沉于“实”。“乱麻”虽然千丝万缕,但手捋丝线、扎根一线,便能理清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浙江“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干部“坐在老百姓的板凳上”,善听群众“牢骚话”、细察民间“微表情”,在众声喧哗中捕捉真实声音,在田间地头寻找化解智慧。实情摸透了,解决问题的“主线”自然清晰。
以系统破局,沉于“思”。乱麻非孤立线头,而是历史、利益、情感等的交织体。解乱麻,尤需十指弹琴的系统思维。善于“瞻前顾后”,厘清问题产生的历史缘由,避免“头痛医头”;也要预判解决方案的长远影响,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更要“左顾右盼”,统筹协调各方关切,在看似矛盾的需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比如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产权纠纷、资金分摊、空间重划等多重难题,单兵突进往往寸步难行,只能通过系统梳理各方诉求,通盘考虑规划、资金、管理、维护等环节,才能制定出既解当下之困、又利长远发展的方案,让“麻线”拧成合力之绳。
以韧劲攻坚,沉于“行”。“乱麻”非一日而成,解开亦需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面对硬骨头、深水区,要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一锤接着一锤敲。有些历史问题、发展问题解决起来需要历经多年,一任接着一任干。比如台州椒江的滨江沿线曾是影响环境和充满隐患的“工业锈带”。地方面临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地方就业、推动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等多头目标,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历任干部接续奋斗,如今已变成生态绿廊和还岸于民的“生活秀带”,不久还将化身为科创研发、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创新集聚带”。实践证明,唯有拿出“愚公移山”的恒心,才能将“死结”一点点化为条分缕析的“活扣”,最终彻底解开。
解“乱麻”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升治理能力、践行为民初心的过程。练就这“深功夫”,才能更好地在实践里出真知,在困局中开新局,在用心处得民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