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大晒Optimus“秀功夫”意欲何为?
更新时间:2025-10-05 22:39 浏览量:2
▲文 | 失业君小编 图 | 网络
“马斯克的一段Optimus功夫视频,不仅展示了特斯拉机器人的惊人进展,更揭示了AI驱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
埃隆·马斯克又一次用一段视频吸引了全球目光。10月4日,他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一段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人类工作人员“过招”练功夫的视频。
视频中,Optimus的背部仅系有一根牵引绳,却能够紧跟工作人员的动作,实时作出回应。当网友好奇询问这是否为遥控操作时,马斯克明确回应:“是AI,不是遥控。”
马斯克此次公布的Optimus功夫视频虽然短暂,却包含了重要信息。视频中,Optimus并非简单地模仿人类动作,而是能够精准应对每个招式并进行反击。
这表明Optimus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能力。
这不再是简单的预编程动作重复,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即时反应。马斯克特别强调“是AI,不是遥控”,意在突出Optimus的自主性。
在机器人研发领域,远程操控与AI驱动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前者依赖人类实时控制,而后者则强调机器自主决策,技术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特斯拉在机器人训练策略上正经历重大转变。据内部人士透露,特斯拉已在6月底告知员工,公司将更加专注于通过纯视觉方案来推进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训练。
这一转变意味着特斯拉放弃了先前使用的动作捕捉服和虚拟现实设备收集数据的方式,转而主要通过录制员工执行任务的视频来训练机器人。
特斯拉的这一策略与其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一脉相承。长期以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坚持使用纯视觉方案,拒绝依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现在,它把同样的理念应用到了机器人训练上。
负责Optimus硬件研发的总监康斯坦蒂诺斯·拉斯卡里斯曾在领英上发文称:“这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的机器人正在通过人类视频直接学习新任务!”
马斯克本人也曾表示,Optimus最终将能够通过观看YouTube视频学习执行任务。
然而,仅使用视频数据训练机器人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人类与机器认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科学家罗伯特·格里芬指出,要教会机器人将视频数据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动作并非易事。
“如果你只是使用视频数据,就没有这种直接交互体验”。格里芬的评论指出了纯视觉方法的局限性。
马斯克在1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也承认,“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需求,可能最终至少是汽车所需的10倍。”
俄勒冈州立大学AI与机器人专家艾伦·费恩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驾驶只是单一任务。”而人形机器人需要掌握的是多种复杂技能,有些技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有些则需在模拟器或现实中进行物理实践。
马斯克已将Optimus置于特斯拉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今年9月,他曾表示Optimus未来将占公司价值约80%。
这一表态绝非空穴来风。在特斯拉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他就指出,Optimus将“在公司价值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马斯克的工作重心回归已为Optimus项目带来明显推动。他于9月16日发文表示正在全身心投入到Optimus生产等工作中。
特斯拉已经公布了具体的人形机器人量产时间表。据TeslaAI官方账号透露,特斯拉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量达到100万台。
这一目标雄心勃勃,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真正扩大Optimus的产量对特斯拉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该项目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难实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双手,因为特斯拉希望它们足够灵活,但事实证明这非常困难。
马斯克此前曾透露,当前特斯拉正在敲定Optimus V3的设计,且这款产品会拥有“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手”。
实现高度灵活的手部动作是整个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Optimus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外企君小编观察认为,马斯克对Optimus的期望不仅限于商业成功,他更看重其改变世界的潜力。他不仅从资金和营收角度强调Optimus的重要性,还称其“无疑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因为这款机器人有望为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变革。
从公司战略角度看,Optimus代表着特斯拉从电动汽车制造商向AI和机器人技术驱动型科技企业的转型。
特斯拉公布的激励提案文件为马斯克制定了分阶段目标,其中一项要求在10年内累计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在这一目标的牵引下,特斯拉有望持续加大对机器人的投入。在此目标牵引下,特斯拉有望持续加大對机器人的投入。特斯拉正在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战略地位,并有望在2026年实现产量的大幅上升。
从电动汽车到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正在一步步将他眼中的未来变为现实。随着2025年底第三代Optimus的推出和2026年量产计划的实施,我们将亲眼见证这一技术革命的到来。
当Optimus真正走入工厂、家庭和社会的每个角落,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或将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