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不再上门的第5年,我终于明白了人情这碗酒
更新时间:2025-10-03 00:00 浏览量:2
我今年六十二;
老伴走后第三年,孩子们都安顿好了,一个在外地工作,一个出国了;我一个人住在这套老房子里,楼道里脚步声听得清清楚楚;可这几年,那脚步声再没在我家门口停过;
头两年还有人来;表妹带着孩子来串门,说是看看我,其实是为了让我帮忙照看孩子几天;我也没推辞,做饭洗衣,接送上下学,忙得脚不沾地;她临走时说,姐你真好,下次还来;可那“下次”,再没来过;
后来是侄子,说要办贷款,得我当担保人;我犹豫过,但想着是一家人,还是签了字;钱还上了,人却不见了;逢年过节,家族群里热闹得很,照片里全是笑脸,可没人@我,也没人私聊一句“姑姑在干嘛”;
我开始明白,所谓亲戚,不是血缘近就走得近;你有用的时候,他们是亲戚;你没用了,血缘就成了档案里的一个备注;
朋友呢?更不必说;退休前在厂里干了一辈子,车间里称兄道弟的不少;刚退休那会儿,还有人打电话,约着喝茶、钓鱼;我真当回事,特意买了新茶具,还学着泡功夫茶;可约了几次,对方不是临时有事,就是到了说两句话就走;
后来我听说,他们聚在一起,其实是商量着合伙做点小生意,拉人头凑钱;我没钱投,也没人脉,自然就不在名单里了;
我坐在阳台上,看着楼下遛狗的、跳广场舞的,心里不恨,只是有点空;不是恨他们势利,而是恨自己以前太傻;总以为几十年的情分,怎么也得比利益牢靠些;可现实是,情分这东西,经不起一次借钱,一次求助,一次你帮不上忙的尴尬;
我有个老同事,退休后查出糖尿病,住院那阵子,大家还轮流去看;可半年后他出院了,人也安静了,再没人提“去看看老张”这样的话;他自己也不提,怕麻烦人,怕被人嫌;
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要讲情义、重人情;可老了才发现,人情不是平白来的;它需要交换,需要维系,需要你始终处在某种“有用”的位置上;
我不是说人心都坏;谁都有难处,谁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可问题是,我们总把“亲戚”“朋友”当成一种永恒的关系,像户口本上写的一样,一辈子改不了;可实际上,这种关系比合同还脆弱;合同好歹还有签字,人情连个字据都没有;
我楼下的李阿姨,儿子是公务员,家里天天有人上门;亲戚、邻居、甚至老同事的孩子来请教考公经验,她家门铃一天响七八次;她得意地说,还是孩子有出息,家里才热闹;
我听了,没羡慕,也没酸;我只是想,如果我的孩子没出息,或者我在单位没干到科长,是不是从更早就没人来了?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病,不是死,是冷清;那种冷清不是没人说话,而是你明明在群里,却没人理你;你发条养生文章,连个点赞都没有;你生病住院,还得自己打电话告诉孩子;
可反过来想,这种冷清也不是坏事;它像一场高烧,烧完之后,脑子清醒了;
我不再期待谁突然敲门,不再盯着手机等谁的消息;我学会了自己买菜、做饭、去医院挂号;我报了个老年大学的书法班,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我们不谈儿女,不比退休金,就聊字写得怎么样,今天路上看到什么花开了;
这种关系,反而轻松;
我也开始明白,所谓“串门”,其实是一种社交行为;年轻时你有资源、有精力、有位置,别人愿意来;老了,你退了,病了,沉默了,自然就没人来了;这不是谁对谁错,是规律;
就像春天的花,开的时候蜂蝶都来,谢了,谁还记得它长什么样?
我不是劝老人们都断亲;我只是说,别把希望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亲戚不来,可以自己找乐子;朋友不聚,可以自己养花种草;
人到六十,最该修的课,不是怎么养生,是怎么“养心”;
心不空了,屋子里有没有人来,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现在每天写两页毛笔字,养了一盆兰花,每周去一次社区中心下棋;孩子们打电话来,我也不再只问“什么时候回”,而是说“我最近学了新菜,下次你回来做给你吃”;
我不再等谁来串门;
我把自己,活成了最稳定的那根支柱;
这碗人情酒,我喝过了;
苦的,辣的,我都认了;
现在我不劝别人喝,也不再为没人倒酒而难过;
作者:『 园中听蝉鸣的闲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