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内家拳秘要!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练对一招胜过十年空练

更新时间:2025-10-01 07:33  浏览量:1

今天咱们聊一句老话——内家拳里的“起如举鼎,落如分砖”。

这句话出自老谱,它说的不是蛮力,而是“劲”的用法。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保证你听了恍然大悟,哪怕不练拳,也能用在日常发力技巧中,搬个家具、拎个重物都不伤腰!

一、“起如举鼎”:不是用胳膊扛,而是用身子“涌”

鼎是什么?古代的大家伙,重得好几个人抬。你以为是用手臂硬举?那就错了。

真正举鼎,一定是先沉气、落胯、脚抓地,然后腿腰发力,“涌”着起来。就像你从地上抱起一桶水,不会直接弯腰去捞,而是先屈膝、坐胯、脊柱正直,用腿蹬地发力,把重量“托”起来。

打个比方: 就像你从地上抱孩子,用蛮力容易闪腰,但你会不自觉屈膝、身体整体向上“涌”,这就是“起如举鼎”的雏形。

内家拳的“起”,一定是整体劲。脚踩地,力从足起,节节贯穿,通过腰胯抖上来,最后手臂只是传导工具。形意拳里的“钻拳”起势,太极拳的“掤劲”升起,都是这个理。

老谱说:“力由脊发”,脊柱就是那根杠杆,腿脚是支点。你学会用身子发力,胳膊就松了,不易受伤,劲还足。

二、“落如分砖”:不是砸下去,是“松沉”着分開

分砖,不是让你一拳砸断砖(那是外家硬功),而是动作看似轻灵,一落之下,砖分两半——用的是松沉劲、穿透劲。

落的时候,肩肘要松,气要沉,意识透下去。就像你拿刀切熟肉,不是咣咣剁,是顺着纹理柔柔往下,却一下到底。

打个比方: 好比拍黄瓜,刀身一落,黄瓜应声而裂,但你手腕并没用死力。 像下雨天,你从外面进屋,脚上有泥,不是跺脚,是松沉地一“抖”,泥自然落——那种松沉透落的劲儿,就是“落如分砖”。

太极的“按劲”、形意的“劈拳”落式,都这感觉。落不是瘫塌,是劲透下去,还能随时反弹回来。所以内家拳连绵不断,就是这个道理。

三、起落之间,才是真功夫

“起如举鼎、落如分砖”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循环。

起之前必有落: 欲起先落,吸气蓄力,身体微沉,像弹簧先压再弹。

落之后必有起: 落到底时,劲已含住,随时能再起。就像拍皮球,触地即起。

这中间,全靠腰胯主宰,气息鼓荡。老话说“八卦步,太极腰,形意劲”,腰胯不好,起落都是散的。

练法建议: 站桩是基础。浑圆桩或三体式都行,重点体会“起落”的内劲流动。打单式,比如太极“起势”,反复练升起、降落,关注脚底—腰胯—手的贯通。

结语:练对一天,胜过瞎练十年

内家拳练的是劲,不是形。“起如举鼎、落如分砖”八个字,把发力的核心说透了:起要整,落要透,中间靠腰胯转换,用呼吸催动。

朋友们,功夫不在多,在精。把这八个字琢磨透,哪怕只练一招,也能长真功夫。切记,不要用僵劲,多用身体去感受,就像举鼎、分砖那样,找整体和松沉的感觉。

内家拳的智慧,就在生活里,等着我们唤醒。共勉。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