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赚钱,靠的不是聪明,是笨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7 18:26 浏览量:1
“AI一秒出图,我熬了三个通宵改的文案还是被老板打回。
”
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那条只有七个字:笨功夫,不值钱了?
别急着点头。
亚马逊老板贾西刚给股东交底:AWS那台年赚380亿的印钞机,是团队把同一套底层协议啃了14年,才啃出来的。
别人看的是财报,他晒的是“笨”历史。
剑桥刚发的新研究更扎心——会调200个AI插件的“聪明娃”,三年后被同一领域死磕到底的“老黄牛”甩开47%的薪水。
一句话,算法把“快”做成了标配,于是“慢”反而成了奢侈品。
直播一哥每天仍花4小时把口红涂在手背拍色卡,粉丝笑他“土”,却没人注意他场观依旧千万级;比亚迪把磷酸铁锂这条路走到黑,20年后刀片电池成本全行业最低,连特斯拉都得排队拿货。
道理听着像鸡汤,数字就摆在那:
- 217家中国“隐形冠军”平均22岁,利润率是同行的2.3倍,秘诀无他——研发占比连续10年超6%,雷打不动。
- LinkedIn大数据扒出来,坚持每周发专业帖子3年以上的人,好offer找上门概率翻6倍。
- 日本小野二郎寿司60年不扩店,疫情最惨时预订量反涨三成,靠的就是捏了半世纪的醋饭手感。
聪明人喜欢“一键生成”,系统却悄悄给“笨人”发糖。
MIT的实验报告写得直白:让一组程序员纯手撕算法,另一组全程AI辅助。
起跑线前者落后40%,三年后前者架构能力反超200%。
原因?
肌肉记忆长在自己脑子里,风浪来了不会掉线。
职场也开始“反杀”。
今年投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简历里,“3年以上同一工位”成了隐藏加分项;哈佛商学院新开的“长期主义领导力”课,报名挤爆服务器。
风投圈更现实——耐心资本规模5年翻4倍,想拿钱?
先回答“5年内会不会跑赛道”。
有人担心“慢”会被卷死,其实“笨”是抗卷疫苗。
老干妈不上市、不贷款,账上现金依旧能再发20年工资;德国伍尔特80年只做螺丝,去年利润率仍12.5%,客户宁可排队也不换供应商。
回到开头那条被毙的文案,如果AI能写100分,老板要的是120分的“人味”。
人味从哪来?
一遍遍改,改到第7版突然悟出用户其实想听的是“省钱”而不是“高端”。
这顿悟,AI给不了,时间给。
所以,下次想偷懒时记住:
1. 把AI当自行车,别当发动机——它带你飙,但踩板的还得是你。
2. 给自己设“笨目标”——一年只啃一个细分,写50篇笔记、画100张草图、跑300公里测试,数字写墙上,打钩就行。
3. 把“慢简历”写进自我介绍——“我在这行蹲了X年”,比“精通十八般工具”更先声夺人。
快时代最稳的捷径,就是肯下笨功夫。
别人算法迭代到V8,你把手艺迭代到V0.8,看着慢,可一旦跨过拐点,复利曲线比任何热搜都陡。
别再问“笨功夫值不值钱”,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把同一个动作重复千万次,直到它变成别人抢不走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