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我曾接了李连杰三招,他的功夫应该在我之上
更新时间:2025-08-18 16:45 浏览量:3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我曾接了李连杰三招,他的功夫在我之上。”于荣光这话一出口,当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要知道,能让一个在香港打拼多年的硬汉说出这种话,得需要多大的胸怀?梨园里的叛逆小子
1958年8月30日,于荣光出生在北京一个戏曲世家。他老爸于鸣奎那可是京剧界的响当当的人物,跟着裘盛戎大师学戏,文武双全。按理说,有这样的老爸,于荣光应该从小就被安排好了人生轨迹。
可于鸣奎偏偏不这么想。学戏太苦了,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练功,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这种日子他自己过够了,不想让儿子再受这份罪。所以家里几个孩子,谁都不许碰京剧。
于荣光这小子从小就有股子倔劲儿。看着老爸在家练功,他总是偷偷在一边模仿。那些复杂的动作在他手里竟然像模像样的。也许这就是遗传吧,梨园世家的血脉在这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11岁那年,于荣光终于说服了老爸,考进了北京市风雷京剧团。进了剧团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每天早上5点,别的孩子还在被窝里做梦,他就得在练功房里开始一天的训练。踢腿、下腰、翻跟头、练嗓子,一样都不能马虎。
更要命的是,他年纪最小,条件也最差。但这小子就是不服输,每天到陶然亭去加练。北京的冬天有多冷,练过功的人都知道。汗水在寒风中瞬间就结冰,但于荣光心里那股火却越烧越旺。
16岁那年,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身高蹿到一米八多,师父直摇头:“这孩子废了,做不了角了。”就这样,于荣光被打发去跑龙套,师兄弟们还给他起了个”二驼子”的外号。
换了别人可能就放弃了,但于荣光偏不信这个邪。他开始偷偷苦练基本功,一年多下来,那些原本因为身高显得笨拙的动作,在他手里变得流畅又漂亮。师父和师兄弟们都刮目相看,戏台下的掌声也越来越响。
20多岁的时候,于荣光就成了国家二级演员。这在当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足以说明他的实力。
银幕上的意外收获
1982年,《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于荣光坐在电影院里,看着李连杰在银幕上的精彩表演,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自己练了这么多年的功夫,要不也试试拍电影?
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演员培训班,结果落选了。这事搁谁身上都得郁闷好一阵子。
机会来得很突然。1984年在吉祥剧院的一次演出,台下坐着一位香港投资商。这人正在为新片《木棉袈裟》找演员,看到于荣光在台上的表现,当场就拍板要他。
见到导演徐小明的时候,于荣光心里直打鼓。徐小明可是《大侠霍元甲》的导演,在圈里地位不一般。没想到徐导看了他一眼就定了,让他演反派祁天远。
拍电影和演戏完全是两码事。电影的节奏快得要命,经常一个镜头要重复十几遍。而且香港剧组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鸡同鸭讲。最要命的是那些武打戏,京剧里的程式化动作和电影里的实战要求完全不同。
拍完《木棉袈裟》,于荣光累得要死,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拍电影了。可当他在银幕上看到自己飞檐走壁的样子时,整个人都被震撼了。原来自己还能这样帅!
《木棉袈裟》在香港拿下1516万票房,在内地也引起轰动。于荣光一炮而红,接下来的《海市蜃楼》让他从配角变成了主角。这部片子更厉害,内地发行收入2620万,香港票房1600万,成了1987年国产电影的卖座亚军。
有了这两部戏打底,于荣光在影视圈的地位算是稳了。《古今大战秦俑情》让他有机会和张艺谋、巩俐这样的顶级演员合作,为他后来进军香港铺平了道路。
《给爸爸的信》里的巅峰对决
1994年的香港影坛群星璀璨,李连杰正处在事业巅峰。永盛公司决定拍《给爸爸的信》,这部警匪片汇集了李连杰、于荣光、卢惠光、邹兆龙等一众功夫高手。
于荣光本来不打算接这部戏,结果被王晶给忽悠了。王晶说可以和李连杰合作,而且能在戏里”吊打”李连杰、邹兆龙、卢惠光这些高手。于荣光一听,心动了。
开拍后才发现被坑了。虽然他演的是黑老大甫光,但处处被李连杰压着打。于荣光当时气得不轻,直接跑医院躺了3天。这事听起来挺搞笑的,但也能看出于荣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甫光这个角色设计得很有意思。于荣光全程戴着手套和墨镜,塑造出一个有洁癖、神经质的黑老大形象。那个标志性的甩头动作是动作指导元奎专门给他设计的,配合他冷峻的表情和犀利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
最精彩的当然是于荣光和李连杰的对手戏。两个人都是武术功底深厚的演员,一个京剧武生出身,一个武术冠军背景。终极一战中,于荣光身穿黑色风衣,腿功和身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在这样的较量中,于荣光说出了那句让人难忘的话:“我曾接了李连杰三招,他的功夫在我之上。”
这话说得够坦诚的。在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但于荣光能这么直白地承认对手的优秀,这种胸怀确实让人敬佩。
拍摄期间,李连杰的敬业精神也让于荣光印象深刻。那时候香港演员经常同时拍好几部戏,李连杰白天拍《精武英雄》,晚上还要赶着拍《给爸爸的信》。即便这么忙,他对每个镜头都认真对待。
后来于荣光在采访中说:“李连杰不光是个武打演员,他把功夫介绍给全世界,这一点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这话体现了于荣光的大格局。
《给爸爸的信》香港票房只有1553万,不算特别出色。王晶后来也承认,片名取得太文艺了,影响了票房。但这部电影在动作片史上的地位没法撼动,于荣光和李连杰的对手戏成了经典。
师门情深的武学传承
说起于荣光和李连杰的关系,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吴彬。这位被誉为”金牌教练”的武术大师,是北京武术队的灵魂人物。
吴彬这人不简单。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北京体育学院毕业,拿到了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他培养出的弟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李连杰、吴京、甄子丹、王群、王建军…光是金牌就拿了100多块。
李连杰是吴彬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北京武术队期间,李连杰连续五年拿全国武术全能冠军,这成绩在武术界简直是传奇。吴彬不光教给他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对武术的理解和人生态度。
于荣光拜师吴彬的时间要晚一些。那时他已经在影视圈小有名气,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武术水平,决定到北京武术队跟吴彬学习。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李连杰的师弟。
这个决定很明智。虽然于荣光有深厚的京剧功底,但专业武术训练和传统戏曲还是有区别的。京剧注重美感和程式化,现代武术更讲究实战性和技巧性。
在吴彬指导下,于荣光的武术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虽然他开始学武术的时间比李连杰晚,年龄也大,但他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前不久吴京组织师门聚会,照片里吴彬坐在C位,李连杰、于荣光、吴京这些弟子围在周围。88岁的吴彬虽然满头白发,但那股气场还在,确实有”武林宗师”的风范。
于荣光站在最后排,看起来不显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这个武术大家庭中的地位。岁月在他鬓角留下白发,却让他的演技更加沉稳。
这种师门关系的维系,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无论弟子们取得多大成就,在师父面前永远是需要学习的学生。
于荣光选择拜师吴彬,不只是为了提升武术水平,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武术精神。这种选择让他在技艺和精神层面都有了新的升华。
那句”我曾接了李连杰三招,他的功夫在我之上”,不仅是对师兄实力的认可,更体现了师门教育下形成的谦逊品格。在这个师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秉承着同样的武德精神。
从陶然亭苦练基本功的少年,到影视圈的资深演员导演,于荣光走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但无论走到哪里,取得多大成就,师门的教诲始终伴随着他。
这种师承关系的延续,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吴彬到李连杰、于荣光、吴京,每一代武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
你觉得于荣光那句”他的功夫在我之上”是真心话还是客套话?在这个什么都要争第一的年代,还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