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针”功夫 ,巧手织就“致富伞”
更新时间:2025-09-29 08:54 浏览量:2
捻、拉、提……9月23日,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百代丽工艺伞厂内,十几名绣娘熟练操作手中的针线。针起线落,一把把精美、镂空、纹样繁复的花边伞渐渐成型。
绣娘熟练操作手中的针线绣制花边伞。
“我们的花边伞很受海外客户青睐,这批货是发往欧美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冬天。”说话的是47岁的唐斌杰,他自幼跟着父亲学习花边技艺,是省级非遗“棒槌花边技艺”(以下简称花边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唐斌杰介绍,大汶口花边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抽纱瑰宝”,常用于制作台布、窗帘、沙发罩等产品。花边伞就是把该技艺和伞结合,以棉线、麻线、丝线为原料,在图纸上编织出各式主花图案,最终绣制成装饰性镂空伞品。
20世纪80年代,泰安郊区曾是山东的“鲁绣基地”,良庄、房村等地每家都有1至4位绣工。“以前我们这里接香港转口订单,生产台布、窗帘等产品,鼎盛时周边绣工一度超过2万人。”唐斌杰回忆道。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电脑绣花机迅速普及,传统手绣因效率低、成本高遭到巨大冲击。
绣娘正绣制花边伞。
“几乎是一夜之间,绣厂纷纷倒闭,我家库存也全砸在手里,血本无归。”唐斌杰表示,为谋生,他辗转多地,干过数控机床、自动化项目经理,也做过电商运营,但心中始终放不下祖传的花边技艺。2009年,唐斌杰决心重振花边技艺,毅然返乡。
通过市场调研,唐斌杰发现国外消费者对伞具有着特殊情感,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商机,一方面将花边技艺从传统家居用品拓展至伞、扇等文创领域,并融入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漩涡纹、花瓣纹等纹样;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唐斌杰在花边技艺中融入了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漩涡纹、花瓣纹等纹样。
“2010年,通过电商平台,我们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2000把花边伞。”唐斌杰说,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制作一把花边伞需要经过设计、印花、贴布、绣花、熨烫等14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一人独立制作一把伞就需两天时间,人手严重不足。
为解决这一难题,唐斌杰驱车走访各地寻找绣工。“之前行业受到的冲击太大,大家都担心做完这单没有下一单。我们采取‘先付款、后交货’的方式重建信任,最终聚集了50多名绣工顺利完成首笔订单。”唐斌杰说。
“这笔订单顺利完成,让国外消费者认识到我们手工制品的独特价值。从那以后订单就慢慢多了起来,开始源源不断,供不应求。”唐斌杰说,如今,他们工厂每年花边伞销量约6万把,花边扇20万把,年产值800多万元。
同时,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唐斌杰在泰安及周边县市设有50多个加工点,带动了600多人就业。“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和销售,制作环节则分散到各村农户,绣娘们可利用农闲时间在家作业,按件计酬。”唐斌杰说。
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当地600多人就业。
“不影响接送孩子,时间也比较自由,有空时坐在家里缝缝花边,一个月就能挣一千五六。”大汶口镇卧牛社区的徐秀翠笑着说。
展望未来,唐斌杰打算进一步融合大汶口彩陶纹样开发新品,并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新模式,让老手艺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焕发新生机。“手艺不是古董,只有走进生活、带动就业,才能真正活下来、传下去。”唐斌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