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俞和凭行书《金粟寺诗》成“赵体第一人”,模仿也靠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9 06:47 浏览量:1
提到元代书法,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赵孟頫——那个以“秀润舒展、圆转遒丽”的赵体,撑起一个时代书法风骨的大家。
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书法圈里还藏着一位“隐形高手”:他写的行书,字里行间的“赵味”浓得化不开,连懂行的人都得凑近了反复辨认,才能勉强分清是赵孟頫亲写,还是他的手笔。
这个人,就是俞和。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出身浙江桐庐。比起赵孟頫“宋室后裔、官至一品”的显赫身份,他的生平显得低调许多,却凭着一手“神似赵体”的书法,在元代书坛硬生生闯出了名号。
要知道,赵体的难学,在于“看似圆润好仿,实则藏着筋骨”——横画的起笔收笔要见笔锋,竖画要挺而不僵,连转折处的圆融都得透着一股“不疾不徐”的从容。
多少人学赵孟頫,要么学得“软塌无骨”,要么学得“刻意生硬”,唯独俞和,像是把赵孟頫的笔墨精髓刻进了骨子里。
而真正让他坐稳“赵体第一人”称号的,正是那幅行书《金粟寺诗》。
翻开《金粟寺诗》的拓本,第一眼便会被那股熟悉的“赵式温润”击中:字字排布疏朗,没有丝毫拥挤感,就像江南春日的柳丝,舒展又不杂乱。
笔画间的衔接更是妙——比如“金”字的撇捺,起笔轻提,收笔带劲,既有赵孟頫标志性的“秀雅”,又悄悄藏了俞和自己的“劲健”;再看“寺”字的竖钩,不似赵体那般偏柔,反而多了一分“稳如磐石”的沉劲,像是把金粟寺的禅意都揉进了笔墨里。
更绝的是通篇的气韵。《金粟寺诗》是俞和为寺庙所作的诗作,字随诗意走,读诗时能感受到“古寺藏深山”的静谧,看字时又能品出“笔墨伴禅心”的从容。
没有刻意炫技的狂放,也没有模仿的僵硬,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赵体里“长”出来的,却又带着俞和独有的“烟火气”——不是刻意复刻,而是真正读懂了赵孟頫的书法逻辑后,自然流露的共鸣。
后人评价俞和,总说他是“赵孟頫最好的模仿者”,可细品《金粟寺诗》便知,他哪里只是“模仿”?那是把别人的风格嚼碎了、消化了,再用自己的笔锋重新表达。就像学画的人临《清明上河图》,能把亭台楼阁画得像,是功夫;能把画里的“市井烟火”画活,才是真本事。
在书法史上,“模仿”常常被看作“创新”的对立面,可俞和偏用《金粟寺诗》证明:把一种风格写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赵孟頫的书法如“春日暖阳”,俞和则像“暮春微风”,风里带着阳光的温度,却又多了几分自己的轻柔——他没有超越赵孟頫,却让更多人看到了赵体的另一种可能。
如今再看《金粟寺诗》,与其说它是一幅“仿赵佳作”,不如说它是元代书法的一段“温柔对话”:一个人,用半生笔墨,读懂了另一个人的书法灵魂,然后把这份读懂,写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要是你也喜欢书法,不妨找来《金粟寺诗》的高清拓本看看——试着从那些圆润的笔画里,找找俞和藏在“赵味”背后的小细节。
毕竟,能把别人的本事学到“以假乱真”,这份功夫,本身就值得被记住。